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3 10:55:03
原標題:3.同世界各國開展 多層次、有深度的對話交流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3.同世界各國開展 多層次、有深度的對話交流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互鑒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也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在廣西,少數民族非遺在面向東盟的國際交流中大放異彩。
壯族刺繡(簡稱“壯繡”),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繡技巧。這些年,通過國際交流活動和展覽,壯繡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壯族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讓世界認識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豐富而璀璨的文化多樣性很重要。”一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壯繡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藍淋都將推動壯族文化走向世界,當作非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2008年,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藍淋帶著她的“壯美坊”壯繡產品走上全新的舞臺:一套帶著鳳凰繡樣的刺繡枕套被選定為送給前來參加東盟博覽會各國嘉賓的國禮,壯繡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
做工精美、圖樣生動、寓意深遠讓“壯美坊”的產品在國際上大受好評。2011德中文化交流年,80幅“壯美坊”壯繡作為中國最美的民族手工藝品在德國國家博物館展出。55件錦繡系列作品代表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受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巡展。壯繡手工藝品熱銷東南亞、歐美、南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藍淋用一針一線踐行著傳播壯族文化的使命,越來越多的壯族刺繡承載著壯鄉文化走出廣西、面向國際,向世人展示這項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千年技藝,講好中國故事。
藍淋認為:“守護文化傳統,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尋找新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要堅守壯族傳統技藝本真的美,典雅而樸實的自然。”在設計和生產壯族文化產品時,藍淋在保留壯繡傳統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不斷改良繡法和用色,逐步將產品調整為收藏、服裝、家紡、慢潮流等幾大類。“要讓產品被年青一代所接受,才能談更遠的傳播、傳承。”藍淋說。
在山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王一君一直致力于將陶琉藝術推向世界。作為藝術家,他曾多次與世界各地的陶藝大師進行交流,其工作室還擔負著“山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的使命;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履職工作中,他不斷創新思路,助力“擦亮”山東陶琉品牌,增強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在國際上傳播?王一君認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首先需要思考以什么樣的文化元素“走出去”。以陶琉造型、雕刻藝術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為例,需要從歷史、現實兩個維度出發,既要注重傳統樣貌、歷史源流,更要推陳出新,與當下的工藝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相結合,把其最獨特的內涵展示在世人面前,才能引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眾的普遍認同。
王一君表示,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宣傳推廣方式,要充分利用現代理念、技術、平臺,如VR、AR、短視頻等;也要具備前瞻眼光和融合思維,一定要到產業與市場中去,才能注入更豐厚的內涵和更深廣的傳播活力,在更大范圍內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另外,文化“出海”也要注重與在地文化的共鳴,從而讓產品、理念等更具內在厚度,更易打動人心。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讓中國文化走上世界舞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主動作為,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國開展多層式、有深度的對話交流活動。文藝工作者要樹立時代的使命感,通過舉辦國際交流展覽等藝術形式,讓藝術作品擔當起對外交流的使命,讓世界認識當代中國的城市生活或展現當代中國鄉村的美好生活,展示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許鴻飛表示。
推動藝術家和作品“走出去”,許鴻飛提出了“實施文藝人才強國戰略,著力造就世界級的中國藝術大師”的建議。他認為,應及時在行政、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議推動制定鼓勵藝術家對外交流的方針政策,成立針對具有影響力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提供支持的相關基金,并推動相應扶持機制常態化運行,促使優秀藝術家更勇敢、自信地闖蕩國際舞臺,推動更多優秀藝術家和作品走向國際,深入世界民眾之中。
(統稿:賓陽、郭凱倩,參與采寫:張瑩瑩、譚志紅、徐繼宏、崔娜、秦毅、孫叢叢、賓陽、郭凱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