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6-01 08:42:06
原標題:謀劃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新發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謀劃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新發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近日,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論壇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聯合主辦。來自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15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鄭州,謀劃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新思路和新發展。
論壇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及考古發現新成果、新思考進行了學術匯報和交流。論壇現場,12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河北尚義四臺遺址、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等考古發現及收獲作了主題報告。“各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啟發,讓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更加清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
“河南在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說。據介紹,在中國考古學界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各個階段,河南考古始終處在“漩渦中心”,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關鍵節點,并逐步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堅力量。100年來,中央考古機構和河南考古工作者圍繞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3個階段的考古學文化,建立起了3個考古學文化清晰準確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學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文化定位,為深入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樹立了對比研究的標桿。
2001年,國家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確定的幾大研究片區中,中原地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期工程重點研究的6處重要遺址中5個都位于河南。河南考古學者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先后負責并參與了13個子課題的研究,成為該項目的中堅力量。2019年以后,分別由河南考古工作者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牽頭的“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和“夏文化研究項目”先后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項目。兩大“考古中國”項目中,河南考古工作者均承擔了主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等工作任務,是推進兩大項目的主要力量。河南廣大考古工作者取得的成果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諸多考古成果,共同實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
任偉說,河南將加快推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持續推進“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兩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策劃實施文明起源階段研究和商文化研究項目,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標志性成果,為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貢獻河南力量。
100多年來,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為中華文明探源獲取了豐富的歷史考古資料和理論研究成果,為構建中華民族歷史脈絡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代表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為人們知古鑒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當下中國考古學真正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業界應該深化研究,這是作為考古人的第一要務。
王巍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有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必須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加強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闡釋工作,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階段的社會結構變化、經濟政治發展和精神文化內涵,持續推進考古學理論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考古工作者需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
王巍認為,廣大考古工作者應該聯合各地政府同步做好考古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促進文化資源的有機轉化,使之惠及廣大社會公眾。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