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11-11 08:51:11
原標題:幸福教育:與大自然保持連接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幸福教育:與大自然保持連接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若葵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有著內在的聯系,但現代生活卻常常使人遠離自然,從而降低了幸福感,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稱為“自然缺失癥”。城市中的兒童青少年大多患有“自然缺失癥”。
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丹麥終身學習計劃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丹麥幸福教育大會(以下簡稱大會)近日在山東省高密市舉行。大會以“教育幸福感·如何與自然保持連接”為主題,來自中國和丹麥的教育學者、一線教師、家長、學生等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幸福教育的路徑、方法和成功經驗,探討如何消除“自然缺失癥”,提升兒童青少年的幸福感話題。
“自然缺失癥”現象值得深思
10年前,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文版在國內出版。扉頁上有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問話:“爸爸,為什么你們小時候好像比我們現在要有趣得多?”“我更喜歡在家里玩,因為只有屋里才有電源插座。”
該書的中文版序言由著名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撰寫,他在本次大會上表示,“自然缺失癥”現象值得深思。
兒童青少年遠離大自然,容易導致肥胖、注意力紊亂及行為和心理問題。楊東平稱:“大量類似情況的出現,與過度的教育競爭有關——學生的學習時間長,總教學課時多,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畢業上課13000節課。”楊東平就江蘇省某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舉例,學生的在校時間從早上7點持續到下午6點。他認為,這種持續的封閉或者“內卷”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對學業以外的事物喪失了興趣,甚至缺乏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對教育產生厭惡并逃離。
中丹教育論壇丹方主席、丹麥終身學習計劃協會主席摩根·戈德鮑爾表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當前,我們必須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并將這種理念融入幼兒園和學校教育中;需要探索和實踐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轉變應從幼兒教育開始,培養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為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自然是發現美、培養情感的最佳場所
大自然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孩子心靈的療愈師。
“北京日日新學堂有一個被孩子們戲稱為‘UFO大坑’的大坑,里面空無一物,孩子們從家里帶來輪胎和各種工具,在那里盡情玩耍,不亦樂乎。”北京日日新學堂創始人、校長王曉峰在大會上介紹。
他認為,自然環境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和感官學習至關重要,是治愈“自然缺失癥”的有效途徑。自然是孩子們發現美、培養情感的最佳場所,通過回歸自然,孩子們不僅能獲得感官體驗和情感滋養,還能在自然而然的人際關系中實現全面成長。
自然教育在高密市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近年來,高密市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打造啟發式、沉浸式、互動式課堂,建設37處校外實踐基地,引導學生與自然親密接觸。
中丹教育論壇中方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認為,大自然本身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價值,它是促進智力發展和創造力的天然教師,自然環境能夠凈化孩子的心靈,培養他們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同時,大自然也有助于增強師生感情,營造親密無間的班級氛圍。
研究表明,每周在大自然中活動30分鐘可提升幸福感,預防心理健康問題。自然教育的魅力在于潛移默化,它不僅能夠潤物無聲地實現教育的“意義”,更能讓孩子們覺得“有意思”,即在好玩、有趣、浪漫且充滿詩意的自然環境中受到熏陶。
丹麥終身學習計劃協會秘書長麗莎·約翰森呼吁教育應更多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成長,而非僅限于物質生活的豐裕。麗莎表示,父母需樹立好的榜樣,幫助孩子建立與自然的深厚聯系,可以將玩耍、學習和社區活動相結合。同時,將自然和可持續性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過詩歌、戲劇、歌曲和音樂等多感官方式加深孩子對自然的感知。最重要的是,向孩子解釋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關愛和保護大自然,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擁抱自然,讓教育自然發生
如何保護孩子免受“自然缺失癥”的困擾?如何重建孩子與自然的親密聯系?自然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環境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通過多種活動來激發參與者的感官體驗,認知自然,培養對自然的情感和多種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與會者分享了不同的實踐案例——
青島中學坐落于美麗的膠州灣畔,創辦僅7年。學校物業管理人員發現校園內的爬墻虎不往上爬,便邀請老師引導學生探究原因,結合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一文,孩子們分組觀察、假設、求證,從環境、品種到養護多角度探討,最終,他們推測是海風影響了爬墻虎生長,并形成研究報告,建議物業改進養護方法。校長汪正貴說:“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超越了書本,還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找到了學習的意義感,成為激發學習內動力的有效途徑。”
上海“田字格公益”創始人、貴州田字格實驗小學校長肖詩堅曾留學丹麥。2017年,她扎根貴州大山,創辦田字格實驗小學,探索以“鄉土、自然、人本、未來”為核心的鄉土人本教育模式,如將二十四節氣貫穿于學校的課程和實踐中。每天早晨,學生們都會參與照顧農場和田地,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種植和收獲的時機。“有些城里人可能會覺得泥土臟,但在我們的自然教育中,孩子們卻笑得格外燦爛。他們還會從老鄉家帶回一桶牛糞,用來滋養學校的農場。”肖詩堅說。
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生命研究課,如狗之間的交流方式、鳥類飛行的奧秘、人眼顏色的秘密、螞蟻搬運重物的能力,甚至包括對生命與死亡的探討等。
組織戶外教學,老師們往往會為安全問題擔憂。肖詩堅認為,危險固然存在,但自然的危險旨在教會我們兩件事:一是心生敬畏,二是做好準備。因此,學校精心策劃每次外出活動,制訂預案并進行訓練。例如,學生們在校內進行負重跑步鍛煉,為10天后的山區徒步研學做準備。
作為中國首個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發起人之一,楊東平表示,“自然之友”在過去30年中通過流動教學車和戶外活動,引導孩子們走進自然,培養環保觀念。如今,其自然教育不僅面向兒童,也面向成人,教育空間從學校擴展到家庭和社區,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推動自然教育的普及和實踐。他認為,改變之路必須從社會文化更新和教育文化更新開始。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師工作與研究部主任于維濤認為,大自然是幸福教育的搖籃,也是幸福教育的最大資源。擁抱自然,讓教育自然發生,孩子們就會幸福地成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