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1-14 08:52:11
原標題:方寸盈盈中國心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方寸盈盈中國心
來源:光明日報
考古發現證明,我國的印章濫觴于商代晚期。1998年以來,殷墟先后發掘出土了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銅質鼻鈕印章,出土于殷墟王裕口村的貞人墓,顯系墓主的陪葬品。所謂貞人,就是商王朝專門從事占卜的卜者,擁有執掌祭祀的特權。這說明,彼時印章便已具有標舉身份的功能。到戰國時期,印章發展成熟,官璽、私印被視為權力象征和交往憑信,開始在社會運行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再到宋元時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重和參與,以篆書入印的篆刻漸次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從此,詩、書、畫、印并舉,篆刻得以躋身“四藝”,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小一枚印章,能融萬千氣象,可展天地乾坤。篆刻家們或自篆自用,或饋贈文友,在方寸之間的印章上展開藝術創作。篆刻愛好者們則多方訪求,每得一印,或鈐記落款,或珍賞把玩,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然而,任誰也不可能把世間的璽印圖章都據為己有。齊白石一生治印三千余方,因自己常用的有三百多方,而自謂“三百石印富翁”。藝術家尚且如此,普通人怕是連“三十石印富翁”都難求。既然不能得到那許多印章,就退而求其次,到處搜集印痕印跡,于是乎印譜應運而生。
據文獻記載,印譜起源于北宋時期楊克一編訂的《集古印格》。可惜宋元時期的印譜都已亡佚,如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刊本,是明代隆慶年間印行的《集古印譜》。這套印譜共六冊,共計收錄印章兩千余枚,刊行后在文人圈子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以后,搜羅、刊行印譜者代不乏人,清代汪啟淑的《集古印存》、清代陳介祺的《十鐘山房印舉》等印譜都赫赫有名,向為篆刻界和收藏界所珍視。據當代篆刻家韓天衡統計,全國現藏有1912年以前的印譜多達三千種以上。
印譜是篆刻藝術的載體,也是一種特定的出版物。改革開放后,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故宮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等發揮各自所長,在這一領域形成了競爭優勢。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篆刻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印譜出版漸成熱潮,各類相關出版物紛紛亮相,令一眾篆刻愛好者大呼過癮。其中,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篆刻名品》,是一套兼具獨到的藝術眼光和高明的編輯匠心的精品印譜,值得予以特別關注。
匯歷代篆刻之大觀
在詩、書、畫、印這“四藝”中,篆刻藝術體量最小,用紙最少。但它絕非前三者的點綴,而是吸納、融匯前三者的精華,獨成一體,在中國藝苑里早已獲得了獨立地位。
在文人畫傳統的觀照之下,宋元以降,詩、書、畫、印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篆刻藝術作為后起之秀,從詩歌、書法、繪畫處,都獲取了許多藝術法則和創作靈感,確是在融合中吸納最多者。這就意味著,在篆刻所呈現的方寸之間,能夠集中展現詩歌、書法、繪畫的精神,其藝術飽和度之高、審美含量之大自不待言。
篆刻由此在中國藝術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廣受國人喜愛。古人向來珍愛印章,有的印章甚至可以在一個家族內傳承逾千年。清代詩人錢載寫有一首《顏氏所藏魯公名印歌》(“魯公”即顏真卿,唐朝著名書法家),“兩字左右方寸強,顏家世守此名印”,說的就是顏氏家族收藏的顏真卿名印。這種對篆刻藝術的熱愛因子,深植于傳統文化生活的血脈里。
《中國篆刻名品》以獨到的藝術眼光,在精研篆刻大家沙孟海的《印學史》的基礎上,參照其所總結的印學發展脈絡,以“線條勁挺、字口清晰、細節豐富”為標準,從先秦至明清的官私印選起,一直選到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黃牧甫、趙叔孺、王福庵、陳巨來、齊白石、來楚生、沙孟海等二百余位篆刻名家的作品,千淘萬漉,披沙揀金,從所搜羅到的2萬余方印稿中,最終遴選出11765方,按時代順序匯編成24冊。
篆刻是方寸之間的精微藝術,優劣只在毫厘之間,端的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而當前有些篆刻類出版物的編者,為圖輕省,不去揀選原鈐底本,只管翻印前作,采用位圖處理方式來處理圖版,導致細節失真,朱文變粗、白文變細等印蛻信息缺失現象屢見不鮮。有鑒于此,《中國篆刻名品》的編者執意使用原鈐印譜作為底本,確保書中所有的印蛻、邊款,全部都是從高質量的原鈐印譜中精挑細選而來,篆刻的原貌就借由原鈐印蛻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現。它們每一方都堪稱精品,合則匯為洋洋大觀,既完整覆蓋了兩千多年的中國篆刻史,又全面展示了歷朝歷代、各家各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堪可稱為“篆刻觀止”。
創編輯體例之新意
《中國篆刻名品》體現出高明的編輯匠心,編輯團隊在繼承傳統印譜編輯體例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再出新意。
該書在編選過程中不斷更新最新發現、出土資料,將其中得到學界確認的資料收入書中,并參考近年來的權威研究成果,將先秦篆刻分為齊、燕、楚、晉、秦五系等,類似的編輯處理還有很多,確保了本書的權威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該書還制定了合理的編排方式,先是按時間順序總排序,將全書分成24冊,然后具體到每一冊,則先依印文字數排序,然后依首字筆畫數排序,這就使得檢索簡便易行,讀者只要依照規律檢索,很快就可以找到目標;而篆刻創作者參照起來也非常方便,因為同時期所有的印文內容相同的印蛻都被集在了一起,不必再四處翻找。以《漢官印名品》這一分冊中的“別部司馬”為例,60方印蛻匯集在8頁中,爭奇斗艷,顧盼生姿,不惟篆刻家會見獵心喜,就連雖不能治印、但喜讀印譜的我等普通愛好者,也會摩拳展對,游目騁懷。
編輯團隊編寫了上萬條注釋、數百條印壇典故和名家品評,還邀請了復旦大學等單位的古文字專家審讀把關,力求將篆刻、古文字和古文獻內容熔為一爐,一并展現。
書中配置了825方印章實物和印面的高清照片,觀者可以更直觀地審視印章全貌,琢磨其篆法處理、章法安排和刀法變化,進而品味材質之美、金石趣味和文化內涵。
迎篆刻藝術好時代
出版界流傳著一句話:“書比人長壽。”做出能傳之久遠的精品書,是圖書編輯群體的共同追求。要實現這個目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就《中國篆刻名品》來說,天時就是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篆刻藝術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地利有二:一是上海擁有深厚的篆刻藝術土壤,前述明代隆慶年間印行的《集古印譜》就誕生于這里,而海派篆刻更是名家輩出,震古爍今;二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與滬上著名的收藏機構朵云軒集團合作,雙方于2021年聯合設立了朵云軒書畫院,上海書畫出版社由此獲得了強大的藏品支撐,相關編輯可以出入朵云軒大庫,直接從庫中調取藏品,如《先秦私璽名品》這一分冊的印蛻,就主要選自“朵云軒藏《十鐘山房印舉》《伏廬考藏璽印》《稽庵古印箋》《吉金齋古銅印譜》《十六金符齋印存》《善齋璽印錄》《遯盦秦漢古印》《二百蘭亭齋古銅印選》等原鈐印譜”。
至于人和,要看編輯團隊能否團結協作、錨定目標、盡心盡力。上海書畫出版社先后策劃推出了《中國碑帖名品》《中國繪畫名品》和《中國篆刻名品》,實現了書、畫、印的大滿貫。作為“名品”系列的收官之作,《中國篆刻名品》延續了該系列的珍藏畫冊級高品質印制標準,選用進口特種藝術紙,采用350線四色高精彩印,多層次還原作品細節、色彩。
出版一向講究專業分工,藝術出版尤其強調專業性。回看《中國篆刻名品》的成功,還有個關鍵因素,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老一輩篆刻家葉一葦有言:“夫篆刻一道,以篆為里,以刻為表,方寸之間變化萬千者,又非恃篆與刻之技能善其事。”
每冊末尾所匯集的諸家集評,就頗可見出編輯的用心。這些出自名家的品評,重在對本冊的印風進行總結歸納,還常會于不經意間點出篆刻藝術的精神內核,每每令讀者會心。
且看《沙孟海篆刻名品》這一分冊書末所附王蘧常的品評:“又覺君篤于情義,于國、于親、于師、于友皆懇款出肺腑,所作每流露于不自覺。”這里的“款出肺腑”四個字真可謂切中肯綮,對篆刻創作者而言無異于醍醐灌頂,對篆刻欣賞者來說亦不啻渡人金針。
再如隨套裝贈送的“反文別冊”,亦頗可見出編輯的專業修養和對讀者的體貼。篆刻研習者在臨摹印章時,都要先將印文反寫在印石上,再進行鐫刻,過程中須時時將印石上的反文印稿與印蛻的正文范本進行對照,但這二者一正一反,讓人殊覺不便。“反文別冊”將全書24冊中所有印蛻的反文集成一冊,按原書順序編排。這樣讀者在臨摹時就可以直接參照別冊中的反文印稿,在印石上刻制和修改,而在鈐出印文后還可與原書中的印蛻正稿進行對照,以總結得失。這樣的“界面”無疑是非常友好的。
丹青品格,怡養我心。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名品”系列,《中國碑帖名品》因封面為紅色而被書友稱為“大紅袍”,《中國繪畫名品》因封面為黃色而被書友稱為“黃馬褂”。這套《中國篆刻名品》的?設計延續了前作的風格,封面選用青田石上品“封門青”的青色,姑且就稱之為“青羅衣”吧。打開這套書,篆刻之美便會盡收眼底,一眼千年,相信你我都能與這些盈盈方寸“心心相印”,并從中觸摸到一顆顆“款出肺腑”的中國心。
(作者:劉耀輝,系臨沂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出版研究院院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