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1-26 09:35:11
原標題:社區勞動課堂:數智技術賦能勞動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社區勞動課堂:數智技術賦能勞動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數智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的關鍵因素,深度滲透到各個行業,對大學的教學管理方式也產生了許多影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智能時代,高校大學生參與社區治理,通過社區勞動實踐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對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所需要的勞動素質,激發學校的勞動教育活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深挖學科特色,發揮師生專業優勢,鏈接專業資源,打造“社區勞動課堂”,從校內外兩個層面著手,涵蓋社區助老服務、親職教育、社區共建與資源整合服務等多個領域,實現學校教育與社區互動的有機融合。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勞動教育經驗,建立全面、連續且切實可行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框架,引導青年學生在“社區勞動課堂”中磨煉意志、提升技能。
打造“數智+”新模式,建立智能化勞育矩陣
利用數智技術使得高校勞動教育突破課堂等現實場景走向數字化,營造虛擬并融、線上線下交互的勞動空間。引入數智資源,設計個性化的課堂內容和教學計劃,開展“雙線融合”教育,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智能推薦適合他們的勞動項目和學習資源。在“社區勞動課堂”中融入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社區環境中進行勞動實踐,使用智能APP等輔助工具用來記錄勞動過程和成果等,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建立社區實踐基地,不斷推動社區實踐活動內涵化、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搭建“點單+派單”志愿服務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在平臺上“點單”,學院根據社區需求“派單”,學生志愿者實時“接單”,實現精準、快捷地滿足社區需求,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與診斷,檢測評價反饋,及時調整勞動實踐內容,實現勞育的可視化、具象化,提升勞動教育的效能感。
實施“青辰+”計劃,搭建青年學生展示風采舞臺
學院精心挖掘每個學科的獨特性,與社區服務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工作實務”等課程,開展“智慧父母,幸福人生”“承社區治理,助共治共建”等活動,實現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相輔相成、互利互促。按照老年人、青少年、兒童、家庭、社區治理等研究方向組建專業師生團隊,引導大學生將專業理論融入社區服務、社區治理中。已組織1365人次大學生志愿者前往青島市山里社區、南島社區等26個社區,受益人群近萬人次。
學院依托“社區勞動課堂”,參與社區“微公益”項目、承接社區“微治理”項目,展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能力。圍繞社區老年人開展“青辰助老”志愿服務項目,通過“現實辨識小組”和照護課堂,提升社區老人的生活質量;圍繞社區青少年和兒童打造“青辰童伴”志愿服務項目,助力兒童健康成長;圍繞空間共享、家園共治、情感共系等方面,打造“青辰微治理和環境護衛隊”志愿服務項目,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社區服務實踐經驗被《齊魯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整合“多維”教育資源,構建良性循環勞育生態
學院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美化、文化建設等多維度同時發力,建立校內校外協同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勞動教育,構建良性循環的勞動教育生態圈。依托主題黨日、主題團日活動,深入挖掘歷屆校友及教職工中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融入學生培養過程,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成立新雷鋒志愿服務隊,開展校內外環境美化、社區治理、慰問幫扶、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舉辦“勞模精神進校園”等勞動教育系列文化活動,啟發學生向勞動模范、先進典型看齊,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將繼續完善智能化勞動矩陣,利用數智技術賦能,實現勞動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精準匹配,提升教育成效的可視化。推進“社區勞動課堂”新范式,通過“定制”式合作,開展融合學院特色與社區風格的品牌活動,在沉浸式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增強勞動能力,提高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文系青島理工大學2024年本科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DCNN-SVM模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監控與預警系統研究”[項目編號:F2024-113]和國家教育部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浙江樹人學院]2024年度專項研究課題“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預警系統的構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SSZ202412]階段性成果)
(徐衛曉 郭印 劉明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