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16 07:44:03
杜文源是杜家手工胡琴的第三代傳人,1915年開設的濟南“杜福莊胡琴鋪”到現在已經傳承了上百年。在杜文源的記憶中,他從小就是聞著木屑味長大的,做胡琴幾十年,這股味道他無比熟悉。
制一把胡琴
需要幾十道工序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杜文源的工作臺上,他正在胡琴鋪里為一把新胡琴粘木頭底把兒。杜福莊胡琴鋪不大,一進門左邊就是一個大立柜,上面掛著一排做好的胡琴,下面是曬著的蛇皮和一些材料,緊挨著的就是杜文源的工作臺,正對著窗戶,光線好。
杜文源正在打磨胡琴筒。
做一把胡琴,竹竿需要抹上蠟上火烤,抹蠟是為了保護竹節不會被烤焦,火烤的竹子稍軟,就要一點點調直。而竹節的部分,因為面積比較小,需要用酒精燈一點點烤.杜文源說:“酒精燈火苗小,可烤的面積也小,不會烤到竹節之外的地方,同時火力沒有爐子那么旺,不會烤得過火。”
調完琴竿后的工序就是粘底把兒,底把兒的木頭是用來綁弦的,所以一定要結實。為此,杜文源家傳的手工胡琴技藝在底把兒的處理上有自己的技巧,就是用魚鰾粘。“魚鰾煮了之后再制成膠,粘的會非常結實。”杜文源說。
粘好的琴竿要落眼兒,琴筒要光滑,都需要用矬子一點點地打磨,杜文源的工作臺上滿是矬子打磨留下的痕跡。之后就是蒙皮子,將烏梢蛇皮裁成八邊形,稱為“八陣圖”。蛇皮用魚鰾粘上布,曬干之后在八個邊縫上八個小竹節,正好對應著琴筒的八個邊。再把處理好的蛇皮邊抹上魚鰾膠,對準琴筒,用線綁緊一個個小竹節,插入木楔子把皮子扯緊,膠干了之后用火棍兒把邊上的小竹節燙下來就可以了。
杜文源一邊工作一遍說:“這只是做胡琴的幾道工序,做一把胡琴需要幾十道工序,復雜的很。”
100根竹竿里
能用的只有兩三根
做胡琴不容易,選竹竿也麻煩。竹子是自然生長,不一定符合做胡琴的標準。“100根竹子里能用的只有兩三根,做胡琴竿的竹子,四根竹節的比例最好是8:9:10:11,這樣的胡琴是上品,音質音色很好,但很少有竹子能是這樣的,只能挑差不多的,還需要后期調直。”杜文源說。
竹子一般是南方的,來到北方后,由于水分蒸發,竹節會變扁、變細。“常常買竿的時候是上品,回來就不是那樣了,百分之七八十都變形。”
選擇蛇皮非常重要,杜文源三代用的都是湖北的烏梢蛇皮,“這種蛇皮紋路清晰,黑白分明,做在胡琴上很好看,同時這種蛇皮皮板好,堅硬而有韌性,是做胡琴的好材料。”
一張完整的蛇皮,只能用蛇尾的部分,因為那里比較硬,韌性強,蛇頭等部分只能舍棄,當成廢皮子。杜文源說:“來了蛇皮,要一張張的挑,有些蛇在山里磕碰了,蛇皮上會有破損,有一點破的地方,這一段就不能用。”
蛇皮怕受潮,還招蟲子,為了好好保存,必須用塑料袋包好,扎緊后隔絕空氣來保存。“蛇皮受潮或破損,就不能用了,一張蛇皮的成本是600多元,不能損壞。”杜文源說。
傳承非遺技藝
老外網上定胡琴
在杜文源的胡琴鋪里,桌子上擺著去年從國外回來的琴師來鋪子里蒙皮子和配筒子的照片。一位山東省京劇院的琴師,出國之后,因為國外沒有蒙皮子和配琴筒的技藝,每年都要回國來找杜文源修琴,順便問問有什么好琴。
杜文源說:“這位老師去年回來就帶了十把京胡,挨個讓我配上琴筒,蒙好皮子,因為手工粘底把兒知道分寸,這么多年的經驗,一說我就知道要什么樣的,所以他每年都回國來找我。”國外有愛好胡琴的老外也會通過網上溝通向杜文源買胡琴。
現在杜文源家胡琴鋪的主顧很多都是老一輩兒愛好胡琴的人,因為祖孫三代的好口碑和熟練技藝,老主顧不少。杜文源為宣傳自家胡琴手藝,也為了擴大銷路,還開了網站宣傳,想把自己的胡琴手藝讓更多人知道。“政府也很關心我們的手工胡琴非遺技藝,有好多人看到報道后來找我買琴。”杜文源說,他對這門手藝的未來發展很有信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