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7-18 09:46:07
原標題:1.26億元,這場“對賭”誰贏了?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 牛秋鵬
現實版“魯豫有約”時隔一年有了結果,山東省向河南省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河南賭贏了山東”這一話題近日引發社會熱議。具體緣由為何?這事兒值得仔細說說。
一場污染“對賭”讓雙方都受益
不少人對“魯豫有約”多少有所了解。
2021年,山東省與河南省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黃河流域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是協議,但更像真金白銀的“對賭”。
協議綜合考慮黃河水情和魯豫兩省實際,以黃河干流劉莊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為依據,進行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
水質基本補償是什么?即斷面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山東省給予河南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反之,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別,河南省給予山東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
水質變化補償又是什么?即斷面COD、氨氮、總磷3項關鍵污染物年度指數每下降1個百分點,山東省給予河南省100萬元補償;反之,每上升1個百分點,河南省給予山東省100萬元的補償。
“對賭”的結果是,河南贏了山東。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袁培全介紹,近兩年,由于黃河入魯的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山東省作為受益方,共兌現河南省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雖然名義上山東 “輸了”,但網友樂見其成:“一場污染對賭,山東的用水變好了,河南的環境變好了,這種交友式合作請多來點?!?/p>
“權責對等、共建共享”起到正向激勵作用
作為黃河流域相鄰的兩個省份,山東和河南沒少因為水的問題“打架”。
好不容易解決了過去水量問題,后來又面臨著水質問題,畢竟誰也不想喝別人流下來的臟水,但也不能掐斷了“黃河入海流”。再說,一年6000萬放在那,雙方都有額外動力提升水質。
可以說,“魯豫有約”搭建起黃河流域省際政府間首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協作保護機制,這種“流域間生態補償”實際上也起到了一種正向激勵的作用,為深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樣板。
“魯豫有約”雖是黃河樣板,但也是借鑒浙江和安徽的經驗。
2012年,全國第一個省際流域生態補償案例就已出現,為治理浙江千島湖,浙江和安徽達成了一致協議:2012年起,中央每年提供財政資金3億元,幫助安徽進行產業升級和污染治理。與此同時,安徽和浙江各自準備1億元,若出水達標則錢是安徽的,若不達標錢就是浙江的。
在此基礎上,廣東和廣西的九洲江流域、河北與北京的潮白河流域、云貴川三省的赤水河流域等,都相繼就流域水質進行了“對賭”。
早在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就在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以及流域水環境保護四個領域探索建立重點領域的生態補償機制。
2021年9月,《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印發,要求到2035年,適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基本定型。
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注入新動力
實際上,對于山東省牽頭推動建立黃河流域第一個省際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做法,財政部還給予專項獎勵兩億元。
好的經驗做法當然要推廣,目前,黃河上中游省份也正參照魯豫兩省補償模式推進橫向生態補償。
在建立實施黃河流域省際橫向補償機制的同時,山東省還推動在省內縣際建立了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這無疑為促進省內流域環境的聯動保護和協同治理,調動流域上下游協同治污積極性,再次注入了新動力,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更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2021年9月,山東全省301個跨縣界斷面全部簽訂橫向補償協議,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補償全覆蓋。截至今年5月底,各縣(市、區)共兌現2021年第四季度補償資金3.24億元。
那么,治理效果如何?
數據顯示,2021年,山東省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升了13.1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一位,歷史性全面消除了劣Ⅴ類水體。今年前5個月,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仍實現了同比基本持平,延續了良好勢頭。
黃河從青海發源,在山東流入海,“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這份答卷,更離不開沿線9個省(自治區)的群策群力。
像“魯豫有約”這樣的好辦法,以后請多多益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