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8-31 09:13:08
原標題:鱷雀鱔意外走紅警示意義何在?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者按
近日,河南汝州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抽干300畝湖水(水量20萬—30萬立方米)抓捕“怪魚”的消息沖上熱搜。相關直播畫面顯示,有3700萬網友在線圍觀。經過多日不懈努力,8月27日凌晨,隱匿于涵洞之中的“怪魚”被捉拿歸案,經確認是兩條鱷雀鱔。
抓捕事件雖告一段落,但網上的相關討論仍在繼續。有人認為外來物種必須引起重視,有人對這次抓捕行動點贊,也有人質疑抽干湖水有些小題大做。本報今日刊登相關評論,以期引發思考。
放生事關
公共利益
◆叱狼
鱷雀鱔原本是大多數民眾聞所未聞的物種,然而最近卻意外走紅。近一個月內,除河南汝州外,北京、湖南、廣西、山東、云南等地也先后發現鱷雀鱔。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科學家顧黨恩表示,鱷雀鱔本來屬于觀賞魚,從消費群體來看,目前主要是城市的人在養,這段時間發現的鱷雀鱔也是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公園湖泊、城市河道等地。“可以基本確定這些鱷雀鱔是人為放生的。”
觀看汝州抽干湖水圍堵鱷雀鱔直播,不僅讓網友懂得了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危害,而且知道了清除外來入侵物種需要花費巨大成本,更有不少網友對盲目放生行為表達了憤怒和譴責。
放生是門學問,事關公共利益。放生的人可能心存善念,希望生態自然更和諧更友好,然而,這種做法極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擅自放生,野生動物未必能生存下去,如果造成外來物種入侵,還會對他人生命財產構成威脅,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可能引發生態災難。這類事件其實已屢見不鮮,比如廣東福田紅樹林公園出現的巴西龜、安徽桐城市新渡鎮出現的鱷魚……據了解,我國已發現660余種入侵生物,外來物種每年對我國經濟和環境造成的損失已高達2000億元。
雖然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但人們私自飼養“另類寵物”又私自放生,已變成重要途徑之一。包括巴西所羅門蜘蛛、歐洲野蠻收獲蟻、亞洲雨林蝎子、火山蚰蜒等。
放生,必須依法依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法規已對放流、放生做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比如規定巴西龜、鱷龜、美國斑點叉尾鮰等外來物種是嚴禁放生的,而鯰魚、鳡魚、黃鱔等肉食性魚類需控制放生等。
法律為隨意放生戴上了緊箍咒,汝州抓魚事件也為胡亂放生再次敲響警鐘。我們不反對放生,但堅決反對盲目放生。只有依法放生、科學放生、文明放生、理性放生,才能讓善行產生善果。
一堂防范有害生物入侵的公開課
◆王爭亞
如此興師動眾抓捕的起因是之前有市民反映,河南汝州城市中央公園云禪湖發現一條長達一米的長嘴怪魚,拍攝到的畫面發到網上后,隨即就有網友識別出怪魚為高危入侵物種鱷雀鱔。當地在確認湖內確有極大危害性的鱷雀鱔存在,且在之前已經采取了漁網捕撈、食物誘捕、聲吶定位等多種手段抓捕未果的情況下,決定不惜代價,排干湖水實施抓捕。
鱷雀鱔是一種大型兇猛的魚類,原產于北美淡水水域。成年鱷雀鱔體重超過100公斤,體長可達3米,且壽命在50年以上,一次性產卵可達15萬枚。這種魚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和侵略性,能大量掠食水域內的其他生物,幾乎沒有天敵,本土魚完全不是對手。鱷雀鱔一旦存在于某個水域,將會對區域的水生態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汝州公園游客的直觀感覺也印證了鱷雀鱔的嚴重危害,有群眾反映,之前湖里有很多魚群,后來發現湖里的魚不明原因地越來越少了。
另據資料介紹,這種外來物種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對在水域附近的人員也有攻擊行為。據報道,江蘇泰州一小區景觀水池就曾發生過鱷雀鱔傷及兒童事件。由此可見,鱷雀鱔并非良善之輩,實屬兇惡的“水中殺手”。
鱷雀鱔既然是原產萬里之外的北美,緣何會在中原腹地發現蹤影?有專業人士推測,這次抓捕到的鱷雀鱔很有可能是人為放生的。鱷雀鱔在國內通常作為水族館觀賞性魚類,也有一些家庭將年幼的鱷雀鱔當成寵物來飼養。但由于這種魚生長速度過快,不利于家庭飼養,于是可能就被放生到湖里了。
專家明確指出,生物入侵之患猛于虎狼,不當放生等于殺生。從表面上看,放生一個物種,似乎救其一命。但相關水體中數以百計、千計甚至萬計的本土生物,卻可能因這樣的不當放生而遭遇滅頂之災。由此看來,部分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還有待加強,對來路不明的外來物種切莫擅自隨意放生,以免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后果。
筆者了解到,兩條鱷雀鱔被抓捕后,目前已交由當地農業部門管理,不少公眾關注下一步將如何處置。為此一些專家也給出了建議,既然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和巨大的公共資源抓捕,下一步就要充分利用其科普宣傳的功能,盡量挖掘這一反面教材的價值,做到物盡其用。可以將其送至水生動物的展館或制作成標本,讓其為公眾“現身說法”。告知公眾外來物種帶來生態安全風險的道理,以增強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的理念。其實,此次3000多萬人云圍觀抓魚的過程,也不失為一堂防范有害生物入侵的公開課。
這件事也給各級管理部門敲響了警鐘,加強對外來物種和社會放生活動的嚴格監管十分必要。其實,圍繞汝州的鱷雀鱔抓捕事件,相關媒體還曝出了在青海西寧、河南安陽等地自然水體中也曾發現過鱷雀鱔的消息。這些鱷雀鱔可能都來自于人為的不當放生,這無疑暴露了我們在對外來物種入侵以及社會放生活動監管方面還存在缺失。
生物入侵,危害不言而喻。此次汝州鱷雀鱔的意外走紅,但愿能夠對監管部門和公眾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若真能如此,這回勞師動眾的抓捕或許更加值得。
自然力的作用應充分考量
◆陶思明
對于河南汝州此次抓捕鱷雀鱔行動,有網友表達肯定,認為“抽干湖水抓鱷雀鱔很有必要,不能讓它成氣候,如果等它繁殖了,那就成問題了。”“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鱷雀鱔作為外來物種對于生態的破壞力。”但同時也有質疑聲,如“為了一條魚,抽干整湖水,是否有些小題大做?”“抽干湖水圍捕,真的有必要嗎?”
這涉及如何認識、對待外來物種或入侵物種的問題。必須承認的是,此次事件確實發揮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某搜索引擎顯示,近一周外來入侵物種、外來物種等多個詞條的搜索量陡然上升,鱷雀鱔的搜索量是一周前的200倍。許多媒體結合報道也都介紹了鱷雀鱔的生物學特征、生態習性、入侵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國家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的政策法規等。
結局似乎很圓滿,兩條鱷雀鱔都被抓到并做了無害化處理。但筆者卻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對待一個物種的一兩只個體,到底需不需要放空整個湖水,甚至讓消防救援人員攜帶氧氣瓶進百米涵洞去抓捕?
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既有自然遷移也有人類發展事業的現實需要。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每個國家對作物基因資源的相互依賴程度平均是70%,也就是說所有國家很大程度上都必須依靠其他國家的作物基因資源,才能保障本國人口的糧食安全。隨著我國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擴散途徑更加多樣化、隱蔽化。多數入侵物種都可找到適生環境,一旦定殖后徹底根除難度大,使我國成為全球遭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巴西龜、食人鯧、福壽螺、加拿大一枝黃花等物種的入侵情況及其治理工作,時不時成為熱點新聞,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人為引入而非自然遷移的外來物種,會不會成為入侵物種,取決于物種本身生物學特征及其生境適應性和物種管理。許多物種最初作為有用物種引入,后來情況發生變化,致使其成為入侵物種。如引入互花米草原本是為了保護海岸、促淤成陸,它也確實發揮了作用,但同時卻一物獨大破壞侵入地區生物多樣性。現在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原生濱海濕地,若圍墾海岸灘涂受到嚴格控制,沒有促淤成陸的任務了,互花米草也就臭了。這次汝州處置的鱷雀鱔,在花鳥魚蟲市場、電商平臺很容易買到,專家推測最初可能作為觀賞魚類走私而來,之后被人為放生,并強調飼主棄養需承擔法律責任。
《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確立了堅持風險預防、源頭管控、綜合治理、協同配合、公眾參與原則。管理外來入侵物種,首先要做好引進的風險評估,防止引進有入侵傾向的物種,非經濟急需的觀賞類物種更要嚴格控制。而對于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本土的物種,要實施更加科學的管理,避免用片面的眼光看待。比如,有人曾擔心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運動式鏟除,會導致外形相似的本土物種一枝黃花遭遇生態滅殺。外來物種入侵是人為和自然共同起作用,而非物種本身的過錯。絕大多數野生動物相對于人類來說還是被動弱小的,治理留有余地比較好,不要試圖一網打盡。當然,也許鱷雀鱔是一個例外。
自然世界很神奇,一些外來物種雖有瘋狂生長的入侵期,但同時入侵者和被入侵者也在相互適應,時間長了會漸趨平衡。20世紀80年代在海南看到檳榔樹下滿是飛機草,但橡膠林里就比較少。有些入侵物種也只出現在退化生境,如鳳眼蓮在清潔水體中并不瘋長,相反會開很漂亮的花,提醒人們防控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治理水污染。尤其我國背靠歐亞大陸,面向太平洋,海陸兼具,地大物博,自然環境復雜,本土物種、古老物種繁多,制約外來物種入侵的機制多,促使歸化的能力強,使外來入侵物種不易形成暴發之勢,加上有效的管理,很多不一定會成為問題物種。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已經入侵的外來物種,除了危害嚴重且人難以掌控的個別物種外,其他的或許可以通過自然力治理解決。將其種群數量控制在適當水平即可,而非大張旗鼓徹底剿滅,畢竟實施起來的確很困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