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9-18 14:58:09
原標題:“融+課程”,構筑自然過渡的綠色“跑道”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融+課程”,構筑自然過渡的綠色“跑道”
來源:中國教育報
■保教視點·聚焦幼小科學銜接
“幼兒園怎樣將入學準備教育融入兒童一日生活?教師如何實施才能避免‘船過無痕’的無效準備和‘雁過拔毛’的過度準備?”
“小學在堅持‘零起點’、緩坡度、慢進度的前提下,一年級教師到底通過什么載體、用什么方式、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實施入學適應教育?”
“家長如果不能簡單地把孩子送到幼小銜接培訓班,那么應該做什么?具體怎么做?”
這是幼小銜接工作中來自幼兒園、小學、家長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威海市“幼小銜接”項目組歷經兩年的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微團隊和微項目“雙微驅動”、園校共同體“雙向聯動”、立體式聯合教研“全面啟動”等,基本做到了讓科學理念入心、入腦,但如何在此基礎上讓教師、家長入手?項目組追根溯源,研發了幼小科學銜接“融+課程”,以期為銜接工作落地見效提供專業支架和有力保障。
“融+課程”——
幼小貫通課程目標
“融+課程”是項目組自主研發的科學銜接課程,其中包括幼兒園以小班為起點融入集體教學、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的入學準備課程,和小學一、二年級融合國家學科課程、生活活動課程、主題課程的入學適應課程兩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身心準備(適應)、生活準備(適應)、社會準備(適應)和學習準備(適應)四方面內容。
“融+課程”的開發,在課程目標上,以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為綱,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一學段),不隨意拔高和搶跑;在課程內容上,幼兒園階段遵循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課程觀,小學階段既要深研現有的國家學科課程和生活活動課程,做到內容不交叉、不重疊、不重合,又要關注兒童當下的現實需求,以問題為導向適度開發主題課程;在課程實施上,遵循各學段原有的教學計劃,適時滲透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不額外加重兒童的負擔;在課程評價上,遵循持續性評價的原則,重視對兒童進行發展性、形成性評價,發揮評價診斷、反饋、激勵的功能。
“融+課程”以單元的方式編排,每個單元每節最后都設計了家(園)校共育環節,明確家長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具體要求和建議,主要在以小班為起點的幼兒園全程和小學一、二年級實施。
幼兒園——
為“堵點”亮盞信號燈
幼兒園“融+課程”,通過融入兒童一日生活進行入學準備教育?!斑@與幼兒園原來的園本課程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做、怎樣做、做到什么程度?”這是幼兒園教師(家長)最大的困惑,也是實施入學準備教育的“堵點”?!叭?課程”為教師(家長)點亮續航的信號燈,多維度疏通堵點。
信號1:腦中有方向?!叭?課程”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發展指標與小學階段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課程目標進行對接,每一單元都將3—7歲兒童每個階段發展目標和具體表現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在本單元的開頭部分,實現課程目標序列化,方便教師準確把握目標,不過低、不拔高,不斷從舒適區向發展區跳躍。以生活準備與適應中的“勞動”主題為例:在幼兒園,這個主題的發展目標是“參與勞動”,具體表現為在小班“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而到了小學,這個主題的發展目標是“熱愛勞動”,具體表現為“積極主動參與班級勞動,能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
信號2:手中有內容。在幼兒園階段,“融+課程”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每單元由多個活動組成,既有一日流程中的常規活動,同時也以主題為牽引,自主研發綜合性主題課程。以上文“勞動”主題為例:大班第六單元設計了集體教學活動“我會掃地”、體育游戲“廢舊物大作戰”等5個活動,同時自主研發了一個主題活動“種植小能手”。這些活動也會按照年齡段目標,精心設計具體活動內容和要求,比如在小班,“種植小能手”重點是種植、養護表征,而到了大班則增加了分享、探究、記錄等更高的要求,實現課程內容序列化,既求同也存異。
信號3:心中有標準。幼兒園沒有固定的教材可依,“融+課程”為教師實施入學準備教育提供活動參考和指導。為了讓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在每一個活動中都設計了“評估表征”環節,堅持目標導向下的教學、評價一體化。如在上文提到的“我會掃地”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方便教師(家長)自我評價和反思,我們在活動前設計了與目標相匹配的3個評價內容,在活動后對每個評價內容又分設一星、二星、三星3項評價標準。評價采用自評、他評、師評、家長評的多元主體參與形式,以每個兒童的動作和能力水平發展為依據作評價,尊重個體差異,給予個別化指導。
小學——
為“難點”搭座立交橋
小學階段,“融+課程”中的入學適應教育是以國家學科課程融合實施為主體,以生活課程和主題課程融合實施為兩翼系統構建的。其中,“學科融+”是指國家課程各學科要依據教材內容融合入學適應教育目標和建議;“生活融+”是指圍繞小學生在校生活活動滲透入學適應教育目標和建議;“主題融+”則是針對前兩種課程都無法達成的入學適應教育目標和建議而專門開發的主題課程。然而,“融+課程”在具體操作上,面臨著什么時間、什么方式、什么人員來實施的難點。為此,項目組為小學一、二年級教師(家長)搭建起了網狀的立交橋,多路徑突破難點。
路徑1:整合時間。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剛入校第一個月的入學適應期,“融+課程”在堅持“零起點”教學的前提下,設置“入學適應周”,采取長短課時相結合等方式,順應兒童心智漸進發展的規律,降低難度,減緩坡度。同時,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除了將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學習方式融入學科課程和主題課程之外,還充分利用綜合實踐課探索體驗式學習。例如,對標幼兒園生活準備中的種植活動,小學也利用綜合實踐課開展與種植相關的勞動課,實現種植活動在小學的延續和進階。
路徑2:整合空間?!叭?課程”在班級、年級、學校三個層面,為入學初期的小學生創設與幼兒園接近且較為寬松包容的環境,開辟自主學習的活動場所,緩解入學初期的緊張和焦慮。例如,班級閱讀角、游戲角、植物角,與幼兒園區域活動對接;一年級教學區域的樓梯、走廊和過道布置的“開放書吧”“益智游戲區”“創意涂鴉區”,與幼兒園的自主游戲區對接。
路徑3:整合內容。小學階段,入學適應教育更強調與國家學科課程、生活活動課程等的融合。以一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第四節“我愛學習”為例:“我愛學習”在語文、數學、科學3個學科中融合實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編排了3個內容:數學學科課程“找找周圍的數”、生活課程“數字游戲”和主題課程“我和數字交朋友”。在教學方式上,增加游戲環節,包括尋找校園操場上、教室里、身體上的數等,凸顯了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路徑4:整合人員。“融+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全程、全員行動,還應該是家、園、校、社等各方的協同聯動。
課程是跑道,信號燈亮出方向標,暢通撲面而來;課程是跑道,立交橋打出分流牌,殊途也能同歸。在幼小協同的跑道上,教師是教練,家長是助教,社會是裁判,作為幼兒園和小學培養的運動員——兒童,將沿著“融+課程”這條自然過渡的綠色“跑道”,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分別系山東省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鳳鳴幼兒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