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9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第5版新青年專版以《奏響美妙的田園交響曲》為題刊文,點贊年輕人在鄉村一線創新創業、帶領群眾致富的故事。文中聚焦來自山東省陽谷縣的“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薛景霞回農村創業、探索科學化養殖道路、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脫貧的故事,看他如何以火熱的激情、科學的態度,奏響美妙的田園交響曲。
以下為報道全文:
如今,回歸鄉村創業、就業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這些年輕人腦筋靈活、知識豐富,往往能在鄉村建設中開辟新天地,成就新事業,成為鄉村振興中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
薛景霞的“科學牧羊曲”
凌晨5點,天色微亮,薛景霞就起床來到羊場。他邊走邊看,仔細打量著每頭羊的健康狀態。作為山東省陽谷縣鴻運牧業有限公司創辦人,今年34歲的薛景霞回農村創業已有8個年頭,依然堅持著早起看羊的習慣。
2014年,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薛景霞在北京工作兩年后,辭職回到了老家陽谷縣高廟王鎮前薛村,準備發展養羊產業。當時村里人很不解:“名校畢業,回家來養羊,有啥出息?”
前薛村養羊已有100多年歷史,但大多是養個三五頭的糊口營生,沒有人做過規模養殖。薛景霞通過銀行貸款、向親友借貸籌了100多萬元,建起養殖場,引進1137只小羊,準備育肥后出售。
然而,盡管做了不少功課,薛景霞還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由于對飼料配比、衛生防疫等科學知識掌握不精,科學養殖3個多月就能出欄的羊,薛景霞養了7個月才勉強達到出欄標準,成本大大增加。又趕上羊肉價格走低,薛景霞忙活幾個月,反而賠了40多萬元。
“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經驗不足,優勢沒發揮出來。”薛景霞總結了管理、營養、免疫、技術等4方面教訓,決定重整旗鼓。
在縣畜牧局的引薦下,薛景霞來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學習。他看中了該研究所正在培育的一種新的高繁品種“魯西黑頭羊”,帶著被子直接在試驗羊場住了下來,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和技術人員們一起配料、喂羊、打掃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覺之前把所學知識記下來。半年后,他掌握了關鍵技術。這次,薛景霞沒有冒進,他只引進了200只雜交母羊。
由于當時沒招到技術人員,一系列工作都得他親力親為。“特別是做育種工作時,我每天零點起床喂一次,凌晨5點喂一次,下午4點再喂一遍。妻子都抱怨有時間喂羊卻沒時間喂孩子。”薛景霞回憶說。
在薛景霞的養殖場,每只黑頭羊的耳朵上都有一個小小的耳標。薛景霞介紹:“這個耳標是它們的‘身份證’。耳標能夠清晰地記錄黑頭羊的詳細情況,為建立健全數據庫、優化改良黑頭羊品種奠定基礎。”隨著羔羊成活率不斷提高、數量逐漸增大,薛景霞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家,逐步探索出一條科學化養殖道路,從200只羊的小型養殖場,發展到現在年出欄5000余只的大型養殖場,每年銷售近4000只,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不花一分錢,村民薛明隨就收到了薛景霞的公司送來的3只母羊,在技術員的悉心指導下,他使用統一發放的飼料、疫苗等,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培育母羊產下6只羊羔,增收近2萬元。
2016年,養殖場步入穩健發展期,薛景霞開始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送羊還羔”,免費發放基礎母羊,并統一進行飼料、防疫、配種、銷售等管理,截至目前,公司已輻射帶動周邊200余戶群眾增收脫貧,據測算,每只母羊每年可為農戶帶來4000—5000元利潤。
在高廟王鎮,薛景霞還主動擔起農技推廣指導員的責任,通過配種前指導、斷乳期加強管理、育肥期科學管理的“三部曲”管理方法,帶領農戶基本實現科學養殖,羔羊成活率逐步提高,養殖戶收入也水漲船高。2022年1月,薛景霞因帶領村民致富獲評“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
談及未來,薛景霞信心滿滿:“現在我的目標是,把公司打造成養殖、繁育、屠宰、銷售一體化的現代企業,繼續利用公司的產業優勢,不斷擴大養殖合作戶,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