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2-11-09 09:55:11
原標題:打假牟利的法律漏洞咋填補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打假牟利的法律漏洞咋填補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我國目前尚未出臺針對職業打假行為的法律條例,但以牟利為目的的職業打假行為將越來越難獲得法院支持。專家認為,應讓打假回歸正義,指導執法機關對職業打假案件作出合規、合理的判決,避免打假成為敲詐勒索的工具,堵住利用打假牟利的漏洞,還市場以良好秩序。
近日,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人民法院發布了一起案例,陳某以商家售賣的茶葉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并提出十倍懲罰性罰款的請求。經裁定,法院以索賠牟利目的明顯為由,駁回了陳某的訴求。
隨著我國法律對售賣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懲治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依靠法律手段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但是也有不良分子將此作為牟利手段,他們以維權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擾亂市場維權公信力。
當消費者維權與職業打假人產生矛盾,如何通過法律的戒尺公平界定,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職業打假人有悖誠信
2021年12月8日,陳某通過購物平臺購買價值618元的茶葉,訂單交易成功后,陳某在兩周之內,分三次大量購買不同價位的茶葉共計140斤,總金額2.7萬元。
12月26日,商家聯系陳某,以產品存在標簽標識問題為由召回售出茶葉,承諾全額退款并承擔郵費,陳某遂將138斤茶葉寄回。
一周后,陳某利用剩余的兩斤茶葉向商家提出賠償,理由是出售的茶葉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協商未果,陳某提出訴訟,要求商家給予十倍懲罰性賠償,最終被法院以“職業打假人,有悖于誠實信用原則”為由駁回請求。
法院認為,陳某曾多次對同類商品提起過類似訴訟,說明其對食品安全標準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涉案商品的標簽標識不全難以對其造成誤導。
而在已知商品存在標識問題的情況下,依然多次大量購入,而且又無法對這一行為做出合理解釋,種種跡象可以判斷,陳某非一般意義上為生活所需購買商品的消費者,而是社會上所稱的職業打假人,其牟利行為已經背離相關法律規定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初衷,遂駁回相關請求。
“這是一起典型的職業打假人牟利行為。” 山東錦海盛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冉告訴記者,職業打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29世紀90年代,這類群體以打假為職業,打著維權的名號,長期尋找在產品質量、包裝標識、有效期限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商品,通過打假牟取利益。
小心打假變敲詐勒索
近幾年,職業打假人的群體不斷擴大,相關案例屢見不鮮。今年4月,重慶邵某一次性購買了王女士150份扣碗類熟肉產品,指出貨物包裝無產品名稱、生產時間、生產經營者名稱、地址和保質期等標識,是“三無產品”,并向法院起訴。法院最終判定王女士退還4500元貨款并給予十倍賠償,共計約5萬元。
經調查,2021年,邵某曾在重慶對多家小作坊、副食店提起類似起訴,索要賠償。此事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的表示,假如賣家依法依規,就不會被鉆空子;也有網友表示,職業打假人惡意知假打假,欺負法律知識欠缺的農民,讓人難以接受。
隨著職業打假人打假事件的頻繁發生,社會各界對于這一群體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們憑借專業的知識知假打假,雖然手段有待考究,但是可以達到整頓市場的目的。也有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屬于敲詐勒索,長期置若罔聞不僅助長違法行為,更會影響市場公信力,不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對此,劉冉表示,職業打假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他們為了自身牟利頻繁訴訟,嚴重浪費司法資源,違背了誠信原則。“需要明確的是,任何一種打假行為,都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通過調包、藏匿、虛構,借投訴舉報或網絡媒體曝光來要挾、迫使商家進行高額索賠的行為,屬于典型的敲詐勒索行為。”劉冉說。
多地聯合出臺整治措施
面對普通消費者維權和職業打假人的牟利行為,司法機關應該如何界定?
劉冉表示,我國目前尚未出臺針對職業打假行為的法律條例。根據現有法律規定,知假買假的情況下,購買者仍然有權主張權利,不同法院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但以牟利為目的的職業打假行為,將越來越難以獲得法院支持。
2019年12月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不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或者不能證明與被投訴人之間存在消費者權益爭議的”投訴,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不予受理。這意味著,以“打假”等名義實施惡意投訴的“職業索賠”行為將受到規制。
各地也陸續出臺了整治舉措。2018年,江蘇省常州市市場監管局與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法制辦聯合出臺《職業打假人規制性答復》,對每起職業打假人投訴舉報材料進行嚴格審查后予以規制,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福建省泉州、寧德相繼出臺《市場監管局處置惡意投訴舉報行為暫行規定》,提出對于符合惡意投訴舉報的行為不予支持。
此外,全國多地市場監管部門成立應對職業打假辦公室,負責匯總、整理、分析惡意投訴舉報行為,并建立惡意職業打假人“黑名單”,徹底打擊此類行為。
“不論是對商家、消費者,還是對執法機關,對于職業打假人的約束亟待盡快明確出臺。讓打假回歸正義,需要更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和判罰標準,對‘消費者’這一身份予以更加完善的定義,指導執法機關對職業打假案件作出合規、合理的判決,避免打假成為敲詐勒索的工具,從而堵住利用打假牟利的漏洞,還市場以良好秩序和風氣。”劉冉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