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2-11-09 11:03:11
原標題:“人工心臟”移植的現實與未來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原標題:“人工心臟”移植的現實與未來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在科幻電影中,“機器之心”已被寫入人類的未來。在體內植入一顆“人工心臟”,也在從科幻成為現實。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運和他的團隊為52歲的老馬成功安裝了“人工心臟”,給這位病人帶來了重獲新生的希望。
在醫學發展的征途中,仍有許多的生命之謎等待探索和破解,但對于在黑暗世界中掙扎的病人來說,仍有一群人,在用“醫者仁心”為他們點燃夜空中的那片星光。
一名患者的生死邊緣
10月11號,對于在生死邊緣掙扎的老馬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日子。這一天,他接受了齊魯醫院首例左心輔助裝置植入手術,成功換上了一顆“人工心臟”。
術后二十幾天,在齊魯醫院心內病房的走廊上,老馬已經可以獨立地走路、鍛煉,進行恢復訓練。“他還跟我說,出院后要幫我干活、掙錢。把此前拉的饑荒還上。”妻子欣慰地說。
在此之前,這是老馬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作為一名病史長達十年的擴張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老馬在9月16日被送到齊魯醫院之前,長達半年時間,已經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心衰、惡性心率失常反復發作,整天只能在床上躺著,睡覺都不能平臥”,隨時有猝死的危險。
去年初的時候,老馬曾在北京做過ICD植入(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但心功能還是很差,住院頻率越來越高,生命的陰影像烏云一直籠罩在整個家庭的上空。
“患者屬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細胞有問題導致一些纖維化、心臟壞死,慢慢心臟衰竭開始擴大。”張運介紹,“長期以來,心力衰竭都是全球醫學的重大挑戰,特別是晚期心衰,已有藥物和心率控制器械難以逆轉病程進展。”
今年6月23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并解讀了2021版《中國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心力衰竭患者高達890萬人,其中大約有4%會發展為重癥。心力衰竭已經成為心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
心臟移植是心力衰竭的最佳治療方法,但受供體和技術限制,據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公眾號今年2月發布的《人工心臟技術的歷史發展及國內外技術現狀》一文中稱,“每年全球心臟移植手術量約為5000臺,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約為500-600臺”。
許多患者在等待供體的漫長過程中不幸去世——這也是醫學界孜孜以求研制人工心臟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人工心臟的左心輔助裝置,作為治療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開始進入我國的臨床試驗,給心力衰竭患者帶來了重獲新生的希望。
張運院士團隊在查房。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
“人工心臟”的前世今生
人工心臟被稱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作為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顯著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新的、現實可得的治療手段,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張運對此做了形象的解答:“我們平時所說的人工心臟主要是指心室輔助裝置,在病人左心室開一個管子出來,把血抽到機器里,機器高速旋轉把大部分血打回另外一個連著主動脈的管子,這個環路把左心室短路了,大大減輕了心臟負擔。”
人工心臟移植手術本身就復雜、難度高、風險大,從終末期心臟疾病導致的心力衰竭的系統性精準診斷、治療再到術后監護的全程管理,對于治療團隊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患者入院以后,在積極內科治療的基礎上,我們做出了移植‘人工心臟’的醫學評估,病人家屬非常配合,在心外等科室支持下,我們最終順利為老馬完成了人工心臟的植入。”齊魯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楊建民說。
老馬的“人工心臟”大概3公斤,被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上,一條連接著“人工心臟”的導線,一頭連到體內,一頭連著體外的“充電背包”。
心臟跳動需要隨時隨地都有能量供應,人工心臟必須靠外源性的電源供給能量。據張運介紹,“人工心臟”有外接電源,老馬晚上睡覺時可直接使用交流電進行供電,當外接電源意外停用或患者需要戶外活動時,備用電池就會立即啟動保障“心臟”正常運行。
對患者來說,除了不能泡澡、游泳,一般的日常活動基本都能做到。
作為復雜精密的醫療器械,人工心臟的研發經歷了漫長的階段。“第一代機器造得很大,病人要坐在旁邊,時刻不能離開。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體積越來越小,將來如果出現無線充電,就可以安到體內了,足夠小的話,放在皮下,像起搏器一樣,那就對生活毫無影響了”。
如今,老馬的各項指標在手術后都有了極大改善。但完成手術并順利出院,并不是科學的終點,就“人工心臟”移植這一領域來說,還有更多的現實與想象空間。
“人工心臟”移植手術中。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供圖
“解決病人的問題是最大的意義”
此次,齊魯醫院由心內科主導進行系統性精準診斷和治療并開展人工心臟的移植,在全國尚屬首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標志著對晚期或終末期心衰的全程管理居于國內領先水平。
對此,張運表示,“最重要的意義是,我們覺得對病人有意義,解決病人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心肌病患者有一個特點是相對比較年輕,但病情發展到最后導致身體和精神一塌糊涂,家庭經濟一塌糊涂。我們看著也很痛心。”
據了解,目前人工心臟主要有三方面臨床應用:一是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為患者等到合適的供體之前爭取更多的時間;二是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臟功能恢復后撤除;三是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長期替代,支持患者攜帶人工心臟長期生存。
近年來,中國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臨床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人工心臟研發進展迅速。不過,雖然其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市場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普及率仍然不高。
據相關媒體報道,到目前為止,國內植入人工心臟的病例僅一百余例。除了獲批產品數量稀少以外,價格高昂也是重要原因。
“人工心臟的使用成本高昂,即使是適合接受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心衰患者,很多由于常年住院,負債累累,家庭的經濟已經不堪一擊了。”張運說,“目前的價格是60萬,將來,隨著產品的充分競爭,或者把人工心臟移植納入醫保報銷,對患者來說都會是極大的緩解。”
在《勇敢的心》這本記錄心臟科學發展的書里,作者寫下了心臟移植手術患者托尼·哈曼斯的描述:
“那是11000多天延續的生命,11000多次早餐,11000多次夜晚里香甜的睡眠,11000多個美麗的清晨。”
在今天看來,這也是眾多走出病房的心衰患者即將重新擁有的不平凡的生活。
神奇的是,目前在臨床上觀察到,一部分心衰終末階段的患者在接受人工心臟植入后,自身的心臟可以逐漸得到康復——這種心臟功能的逆轉性康復,雖然發生率極低,但意味著有望摘下人工心臟,重新啟用自己的心臟。
在醫學發展的征途中,還有許多的生命之謎等待探索和破解,但對于在黑暗世界中掙扎的患者來說,仍有一群人,在用“醫者仁心”為他們點燃夜空中的那片星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