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9日訊 11月9日,《光明日報》第4版刊發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署名文章《【一把手談科技文化】傳承弘揚泉城文脈 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以下為全文:
【一把手談科技文化】傳承弘揚泉城文脈 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
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 劉強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9日 04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濟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東部沿海經濟文化大省的省會,傳承城市文脈、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應有之義,是我們必須扛起的重大責任使命。
一、濟南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在黃河文化的滋養下,龍山文化、齊魯文化、紅色文化、泉水文化等多種文化交融薈萃,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濟南文化。
一是自然文化得天獨厚。濟南作為中外聞名的“天下泉城”,“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的自然稟賦,為城市文化發展塑造了厚實的內涵底蘊。特別是泉水作為濟南的根與魂,賦予了濟南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氣質與魅力。
二是傳統文化厚重綿長。濟南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從公元前6000多年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至龍山文化,發展脈絡清晰,構筑了齊風魯韻的文化基底,孕育了扁鵲、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等一大批文化名士,李白、杜甫、曾鞏、老舍等文化名人曾在此生活游歷,并留下名篇佳作,像杜甫寫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
三是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好紅色資源”,濟南是一座飽含紅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是國內最早創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城市之一,中共一大10名代表中就有來自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萊蕪戰役、濟南戰役作為經典戰役永載史冊。目前,全市有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等210余處,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濟南人民艱辛斗爭的歷史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用心做好傳承弘揚濟南文化“四篇文章”。濟南豐厚的文化底蘊,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必須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守好文化根脈。
一是做好科學規劃文章。規劃科學產生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帶來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我們堅持把城市文化融入規劃、建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把文脈延續性貫穿到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中,留住濟南特有自然風貌、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最大限度延續好濟南的文化屬性。
二是做好系統保護文章。濟南豐富的自然文化、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泉城的標志性符號,必須強化系統保護觀念,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我們對3處歷史文化街區、1處傳統風貌區、200余處省市級優秀歷史建筑,對13項國家級、500余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空間全覆蓋、延伸時間軸,既保護單體建筑、也保護街巷街區,既保護古代建筑、也保護近代建筑,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三是做好傳承創新文章。堅持“借古說今”,挖掘、詮釋、弘揚好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做好考古發掘,實行考古前置,加快城子崖國家考古公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將濟南文化脈絡更加清晰、全面、完整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再梳理再闡發,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優化提升,健全泉城文化資源庫,豐富更具體驗感的數字化文化應用場景,讓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四是做好傳播弘揚文章。宣傳也是生產力,正能量要有大流量。這方面,既要會說,更要說好,把好聲音、正能量傳播出去。當年,周恩來總理用“中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向國際友人介紹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引發了他們的強烈情感共鳴。講好濟南故事,既要抓好新聞發布、官方介紹,又要綜合運用動漫、綜藝、紀錄片、短視頻等方式,鼓勵群眾人人都當講解員,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讓濟南聲音越來越洪亮。
三、科學把握文化建設的成效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傳承弘揚城市文脈,要把效果體現在城市文化肌理可感可知上。一方面看社會親和力、市民凝聚力、城市吸引力是否有效提升。這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我們堅持以文化引領塑造全社會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把城市軟實力提升與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結合起來,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化建設更有成色、更有顯示度。另一方面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屬性的現實表現,也是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我們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發力,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產品,加快文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