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12-16 14:26:12
原標題:學會“愛的語言”,是對父母的真“孝敬”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學會“愛的語言”,是對父母的真“孝敬”
來源:中國婦女報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心理專家建議,應該用“孝敬”代替“孝順”。而最高層次的“孝”,我認為應是“愛”。這種“愛”里有親情、血緣的成分,也有接納、喜愛、欣賞、感恩的成分。因此,“孝順”的“順”,并不是凡事都要順著父母的心意,而是順著他們的溝通方式去表達自己。學會“愛的五種語言”,正確地表達愛、播種愛,才能收獲愛;而有了愛,才有真正的“孝”。
■ 高琳
最近一名濟南“95后”女性因為被家人催婚與父母大吵一架,隨后她母親出現了呼吸困難、肢體抽搐等癥狀,被診斷為“呼吸性堿中毒”,該女性也被親朋們指責為“不孝”。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孝順”,而且還是“以順為先”。但對父母無條件的“順”就一定好嗎?沒有“愛”的“孝”,是否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對父母最高層次的“孝”是“愛”,應該用“孝敬”代替“孝順”
記得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導演陳思誠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這一議題,心理專家王建一建議,應該用“孝敬”代替“孝順”。
我在國外生活多年后也發現,雖說國外的子女和父母看似沒有像中國的家庭關系這么緊密,但很多成年子女在父母養老問題上也花了不少心血,只不過不同文化對“孝”的理解和做法不一樣。在我看來,“孝”也是有不同層次的。
尊重(Respect)。這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即使在西方文化里,“尊重父母”也是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的。
感恩(Appreciate)。感恩父母,這一點大部分國外家庭也有,只是西方文化更多是在個人和家庭價值觀層面上的倡導,并沒有上升到社會層面。對父母的感恩,可以是很膚淺的形式化,比如學校組織集體給父母送賀卡;也可以是更深層次打心眼里的感恩,前提是對父母的接納。但接納父母,尤其是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父母,有時是需要時間的,這可能是很多人一生的功課。而強行要求自己“放下”,“接納”“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只能讓一個人更痛苦,而不會讓他們更“愛”父母。
最高層次的“孝”,我認為應是“愛”。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為他們做什么都不會覺得是負擔——這不是我必須得做,而是我想做。這種“愛”里有親情、血緣的成分,也有接納、喜愛、欣賞的成分。
比如我父母有個共同特點是有話不會好好說,我媽愛嘮叨,我爸脾氣不好愛嚷嚷,我就花了很長時間來接納父母。最近我媽還掌握了一個新“殺手锏”,我一說什么她就說:“你還教別人溝通呢,你還研究心理呢,自己都……”如果在以前,我肯定早炸毛了,但我現在學會了用感恩視角來看:“她身體好才嘮叨我啊,要是身體不好她哪兒還有精力嘮叨我,這是好事啊!”
有了接納,才有感恩,也才有欣賞。其實,我一直打心眼兒里欣賞我媽,她身上有許多閃閃發光的亮點,比如:積極、樂觀、熱心、愛玩,55歲退休創業,60歲創業失敗,70歲去西藏,80歲開影展……她的這種折騰勁兒,都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我。欣賞我的媽媽,就是欣賞我自己;愛她,也就是愛我自己。
愛也需要學會表達,試試“愛的五種語言”
其實,我們和父母之間也需要找到彼此接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才能達成舒適和平衡的關系,否則就算不會“氣死”也會非常痛苦。《愛的五種語言》是關于親密關系之間如何溝通的全球經典暢銷書,作者把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劃分成5種。我覺得把“愛的五種語言”放到對父母的愛的表達上也完全適用。
愛的語言1:肯定的言詞。我在培訓時講“老板也需要認可”這個概念,很多人都特別驚訝。老板也是人,是人就需要認可,這與他是不是站在一個比你更權威的位置沒有任何關系。同樣,父母也需要夸獎,而且越老越需要夸。他們不像我們還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他們已經很難有其他獲取認可和價值感的渠道了。
如果你感覺對父母夸不出口,那很可能因為從小你的父母也很少夸你,“夸”就不是你所熟悉的語言體系。比如我爸媽就很少夸我,就算是夸后面也一定有個“但是”——“今天語文考得不錯啊,但是數學怎么這么差啊!”其實,夸人就像任何外語都需要通過練習才能學會,你也可以多練習,經常夸彼此就不覺得尷尬了。現在我就經常夸我爸媽,無論是爸爸做的菜還是媽媽拍的照片,反正逮著什么夸什么。所以,千萬不要吝惜你對父母的夸獎,就像他們也未曾吝惜過對你的愛。
愛的語言2:服務的行動。當然,咱們不能光嘴上功夫,還得有實際行動。比如:幫父母做家務,陪父母去醫院看病……這些可能是說到“孝順”時一般人都會想到的。但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習慣:需要幫忙的時候,要么不說,怕麻煩兒女;要么不知道怎么說,總是以批評、抱怨、話里有話來代替請求。
父母老了已經不可能再改變了,要改變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因此,“孝順”的“順”,并不是凡事都要順著父母的心意,而是順著他們的溝通方式去表達自己。而如何傾聽父母的嘮叨還不“上頭”,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這些都是需要學習和刻意練習的,幾乎沒有人可以憑本能做好。
愛的語言3:身體的接觸。24年前在我的婚禮上,爸爸挽著我的手走到神父面前,按傳統要在把我交給我老公之前擁抱我一下,再在我的左右臉頰上各親一下。我爸勉強把上半身伸過來拍了拍我的后背,然后扳著我的臉左看看、右看看,實在不知道怎么親,好像蛋糕不知道從哪兒下口一樣,把神父都逗笑了。
的確,擁抱、親吻的確不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所以這種愛的語言也是中國家庭最不熟悉的。但在我們家,我和我老公、兒子每天就是各種求抱抱,開心要抱,生氣也要抱。這也的確管用,甭管有多氣,一抱好像氣就沒了。研究表明,按摩、擁抱、牽手等肢體接觸,不但能使人心情愉悅,還有助于降低血壓、平緩心率、緩解疼痛,甚至提高免疫力!
所以,多用身體接觸表達你對父母的愛吧!如果你覺得擁抱太突兀了,那就牽著他們的手說話、幫他們按摩,如果還是做不到,來個“摸頭殺”也行。現在,我就經常跟爸爸媽媽抱抱,一開始彼此都有些局促,但是慢慢地就習慣了。每次我抱爸爸時,他都會幸福又略顯尷尬地笑著,然后慢慢從我懷里閃開。我經常想,如果還有爸爸媽媽可以擁抱,你已經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愛的語言4:精心的時刻。精心時刻,指的就是創造優質的相處時間可以全身心地在一起,還意味著制造“儀式感”。我們總覺得老人對“儀式感”沒什么概念,其實他們就是怕花錢而已。而且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的人,很少浪漫過,想象力也比較有限。
比如,我媽退休后一直在老年大學學攝影,她的作品經常能得獎,我知道她一直想辦個攝影展,但一來覺得自己水平不夠,二來覺得勞民傷財。于是,去年在她80歲生日那天,我給她辦了個小型家庭影展。
其實,如果我們把工作中的執行力拿出1%來為父母制造點兒精心時刻,就已經夠他們開心好久了。這些美妙的回憶就像一個記憶銀行,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沒有爸爸媽媽的日子里,從中提取出那些愛的記憶。
愛的語言5:送禮物。說起送禮物給父母,相信大家都不吝嗇。但我想說,接受父母的禮物,不要怕麻煩他們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我兒子今年上大學,我媽非要給我錢,說是給我兒子的學費。我本來不想接受,但轉念一想,如果我不把這個錢當作接濟而是當禮物,那就欣然接受吧。因為對于父母來講,有人需要他們,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認可。而且別忘了,你自己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所以也要記得常回家看看。
如何表達愛,可能是我們父母那一輩最欠缺的功課,他們愛我們,但很多時候都沒有好好表達。這一課在我們身上必須要補上,尤其是當我們也有了孩子。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播下的不是愛的種子,就是怨恨的苗子。只有播種愛,才能收獲愛;而有了愛,才有真正的“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