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2-25 09:18:12
原標題:具身設計,讓展覽更有溫度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具身設計,讓展覽更有溫度
來源:光明日報
【學人談】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人們沉浸在四季更迭的展廳空間中,體驗著一場數字生態文化之旅;2021年開館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里,觀眾乘著舟楫穿越千年光陰,一窺古代運河沿岸的繁盛與興旺;2022年落成的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音樂愛好者駐足古琴“枯木龍吟”前,通過視聽設備徜徉于高山流水的律動之中……近年來,當我們“打卡”國內各大博物館,會驚喜地發現,一場展覽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還可能是一次充分調動五感的全新文化體驗。
具備教育、研究和欣賞等功能的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亦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在經濟騰飛、文化繁榮的新時代,文博機構如何打破單一形式,充分運用設計智慧體現展覽特色,優化信息傳播能力和觀賞、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其教育功能,是當下博物館展陳設計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具身認知”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主要指人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生理體驗激活心理感覺,反之亦然。近年來,這一理論被引入設計行業,催生出“具身設計”這一概念,并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等領域。對于博物館展陳設計而言,“具身”的設計理念強調認知過程中環境的作用,將認知、身體、環境看作一個整體,注重展覽空間中觀者的整體感知體驗。設計者通過運用多維度刺激感官的場景道具營造充滿帶入感的空間,同時將與感官密切相連的各類線索進行編排,以個性化的敘事性設計激發觀者多層次的感受,從而完成從傳統展陳被動的“要我看”,到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式的“我要看”的轉變。
這一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從形式到內容都對觀展體驗產生了積極影響,使觀者在觀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情感共鳴,從而深度體會展覽所傳遞的內涵意蘊。試看山東曲阜的孔子博物館基本陳列“孔子的智慧”篇章:統一的山水背景下,一幕幕故事場景在空間中依次展開,從治學弘道到教書育人,從人生哲學到治國理政,從反思歷史到認識萬物……人們穿梭其中,融入每一個故事場景,同時步移景異,成為每個歷史現場的見證者。《論語·衛靈公》中記載了孔子幫助盲人樂師冕的故事,展覽在展示相關古籍善本的同時,以等比模型生動還原了宴會上孔子耐心為冕指明臺階、座席及眾人位置的情景。觀眾駐足其中,宛若宴會上的一員,身臨其境見證孔子以身作則,現身說“禮”,體悟其“相師之道”,于潤物細無聲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再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上的“飛奪瀘定橋”單元,通過將雕塑、繪畫、裝置、歷史實物等相結合的形式,還原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歷史場景。參觀者抬頭望去,數根鐵索貫穿展廳,紅軍戰士在搖搖欲墜的鐵索橋上艱難前進,大渡河湍急的水聲通過立體環繞音響設備在展廳中回蕩。宏大的敘事,驚心動魄的場景,獨特的展示視角,將觀眾帶入故事化的情境中,伴隨多感官的沖擊,一件件斑駁的展品也仿佛有了生命的溫度。
近年來,數字媒體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亦為具身設計提供了多元的路徑和空間,這也造就了文博機構展陳設計的新局面。我們能夠在諸多展覽中看到經由數字化處理后的動態古畫長卷,在鳥叫蟲鳴之中深度暢游青綠山水之境;能夠在觀看文物展品的同時,通過VR設備手動旋轉文物3D模型,360度無死角觀察其精美細節;還能夠在藝術展覽的體驗單元中,借助軟件程序親手創作生成屬于自己的設計作品,并與其他觀眾的創作同臺展示……這些顛覆以往觀展經驗的全新互動體驗,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更多觀展樂趣,也讓展覽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以更加多維的路徑呈現出來,并被受眾所接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個個爆款展覽相繼“出圈”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在內容表達上,過去的展覽由于受設計思維、媒介技術等限制,更加專注于展品本身的展示,而當新媒體技術頻繁地介入其中之后,展覽的重點往往容易發生偏移,“主角”反而受到冷落。另外,經由具身設計理念打造出的展覽環境,在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好奇心的同時,也可能為他們增加額外的認知負荷,造成知識傳輸的阻礙。
因此,我們必須厘清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堅持以內容為中心的設計導向,保障整個設計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充分挖掘各文博機構及其展覽的自身特色和文化屬性,選擇最恰當而非最“吸睛”的展示方法,避免因盲目跟風及一味追求花哨炫目而造成的泛娛樂化現象。同時,運用具身設計理念進行展陳設計,應以觀眾認知能力的提升為設計目標,以提高核心展品的觀看性、體驗性為目的,并認真分析、考量不同人群的行為特征和體驗需求,打破千篇一律的設計模式,積極創新,力求制定多感官、多視點、多情境的展陳方案,讓展覽更富層次,也更有溫度。
當下,我國博物館事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各地文博機構各展其美,致力于和觀眾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從而激發起社會公眾對各類主題展覽的持續熱情與興趣。相信在具身設計理念的推動下,文博機構展陳設計將以更加完善的模式建立起展覽與受眾之間的密切聯系,促進更多博物館藏品資源轉化為文化服務資源,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劉家興,系江蘇海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系副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