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3-03-26 15:07:03
原標題:收集線索與跟進監督同受益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收集線索與跟進監督同受益
來源:檢察日報
“我今后再也不電魚了,希望大家以我為戒,一起保護好咱們的母親河。”3月20日,在山東省東阿縣檢察院舉行的增殖放流活動中,當事人李某為自己的非法捕撈行為道歉。活動當天,共在東阿縣位山灌區沉砂池投放白鰱、鳙(花鰱)、草魚2300余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司法修復志愿者、群眾代表100余人現場參與,聊城市檢察院、市中級法院、市水利局等單位組織本單位人員通過“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觀看了放魚過程。
為更好將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與社會化治理有效銜接,2022年以來,聊城市檢察機關探索搭建與黃河河務、水務、位山灌區融合的“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依托專業社會力量和水利系統一體化信息感知網,快速搜集、篩查信息線索并傳輸至檢察機關,在依法核查、審查、辦理后,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同步跟進監督環境修復和完善效果,以現代化檢察監督機制持續助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外腦”賦能,讓線索移送更直接
聊城是黃河中下游重要節點城市,境內黃河河道全長59.51公里,黃河支流金堤河全長80.8公里。黃河每年給聊城提供8億多立方米的水源補給,灌溉36萬公頃農田,不僅成了“江北水城”的城市名片,還是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2021年,聊城市檢察院與該市河長辦、林長辦聯合建立了“河湖長+檢察長”“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8個所屬基層檢察院分別聯合轄區相關部門會簽加強協作配合的工作意見。與此同時,檢察機關借力“外腦”破解專業難題,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業務專家等領域聘請了78名公益訴訟觀察員,通過“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開通線索收集端口,凝聚監管治理合力。
2022年初,公益訴訟觀察員小劉通過“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反映:在金堤河南岸約1000米處,與陽谷縣緊鄰的河南省臺前縣一養殖場直接將污水排放至麥地和河溝內,造成陽谷縣麥地土壤及河溝內水體嚴重污染。
2022年1月7日,陽谷縣檢察院干警查看污染現場,固定相關證據。同年1月13日,該院將線索移送臺前縣檢察院,2月11日,臺前縣檢察院決定立案調查。
為進一步強化監督合力,切實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協同機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治理效能,聊城市沿黃3縣檢察機關與河南省范縣檢察院等12家單位會簽了《關于公益訴訟檢察工作跨區域協作配合意見》。2022年,協作單位共召開聯席會議10次,通過“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移送線索18條,成案7件。
監督賦能,讓生態修復更快速
公益訴訟檢察的目的是通過檢察監督,保護被損害的公共利益。聊城市檢察機關通過搭建“傳感”平臺,促使案件線索責任分流更加清晰,刑事制裁、民事賠償與生態環境修復責任體系更加完善,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
“我認識到自己行為對生態環境危害的嚴重性,愿意承擔生態修復責任……”2022年2月28日,徐某當庭認罪并繳納了生態修復和生態修復評估費用。2020年,東阿縣魚山鎮村民徐某在沒有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非法采伐位于魚山鎮王坡村的楊樹98棵。東阿縣林業發展中心出具的林業技術復核意見書認定,徐某涉案的濫伐林木蓄積量為13.9立方米。
2021年9月,東阿縣檢察院依法對該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結后,經檢察機關跟進核實,徐某因季節原因并未及時補種樹木。隨后,聊城市檢察機關通過“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和全國檢察業務應用系統收集涉黃河流域濫伐、盜伐林木和非法占用林地案件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后發現,公益訴訟案件辦結后,由于季節因素、涉案林木地塊面積小或變更用途等原因,導致樹木補種無法及時進行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
為真正以檢察監督推動受損公共利益得到修復,東阿縣檢察院建立了黃河檢察公益生態修復基地,相關涉案責任人在基地內植樹800余株、占地10余畝。截至目前,聊城市檢察機關已建立3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公益訴訟修復基地,并依托位山黃河公園籌建“聊城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
數據賦能,讓綠色防線無死角
聚焦黃河“四亂”和飲用水水源污染、生產生活廢水超標排放等水生態突出問題,聊城市檢察機關依托“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使精細化檢察監督可視、可控、可行,筑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綠色防線。
2022年4月,東阿縣公安機關通過無人機輔助巡查,發現李某、張某在禁漁期間在該縣大橋鎮黃河河段電魚,經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分析研判后,由“黃河保護公益‘傳感’平臺”將該線索移送至東阿縣檢察院。
在辦理此案過程中,東阿縣檢察院依法調取涉案地區相關監控錄像,最終鎖定3名犯罪嫌疑人,并通過技術部門對案發水域進行數據分析,認定其電魚行為會導致各類受波及水生物死亡或受損,影響魚類種群繁衍,增加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案發后,3人未采取任何補救措施,受損的生態環境未得到有效恢復。
2022年10月14日,這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東阿縣黃河岸邊的法治廣場公開開庭審理。該縣法院當庭判決3人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擇日在東阿縣公共水域補償性放流白鰱、鳙(花鰱)、草魚等2000余尾,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市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聊城市檢察機關先后組織開展“攜手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生態水系、濕地和水利設施保護”“助力打造黃河運河交匯明珠城市”等專項監督行動,共批準逮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6件24人,起訴89件169人;受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815件,辦理涉地下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案件35件,督促相關部門整改清除黃河河道違法建筑及林木383畝,1起案件入選最高檢發布的大運河公益訴訟保護典型案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