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1-08 09:43:11
原標題:看學區制改革如何激發辦學活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看學區制改革如何激發辦學活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優質均衡發展是價值追求,辦學模式改革是關鍵動力。推進學區制改革,已成為我國教育治理體系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實現區域內學校間均衡、優質與特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地方推行學區制改革的實踐路徑有哪些?本期,周刊推出學區管理者和學者的思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編者
開放協同
共筑資源共享新生態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學區8年探索走出特色發展路
學區簡況
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于2016年1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街道社區共商教育發展、統籌資源配置的機構。目前學區有中小學、幼兒園共22所。
本報記者 武雋 張婷
8年前,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掛牌成立,學區制改革作為海淀區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新探索,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眼前只有一張白紙,不知從哪兒畫起。8年后,學區依靠積極挖掘屬地資源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實現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共生,不僅為學區內每一所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實現了教育格局的“破”和“立”。
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主任王振惠把學區管理中心比作“資源超市”的運營者,“精準對接學校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推動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實現教育格局的深刻變革與重塑”。
資源共享,探索協同共生之路
2016年年初,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作為一家獨立法人單位正式成立,功能是發揮地區教育發展規劃、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以及資源統籌協調作用,開放協同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區負責統籌12所中小學、12所幼兒園和40多家培訓機構,而當時工作人員只有6名,并且都是女性。
新上任的學區主任王振惠心里沒底,要怎么干?如何在教委和學校之間架起有效橋梁、擔當統籌配置資源的重任?學區內規模不一、層次不齊,如何能像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那樣,既實現各校穩步均衡發展又能各有所長、百花齊放?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而且個個都是難題。
“熱火朝天、敢闖敢試、創新創業、挺立潮頭”,是新中關村精神的詮釋。6名“女將”暗下決心,要干出點兒名堂來。利用橫跨教育部門、學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和街道社區的優勢,學區嘗試搭建一個聚攏各方資源的平臺。中關村學區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于2016年10月上線。幾年來,各類資源做了多次補充更新,按照中關村學區《教育資源共享手冊4.0版》的目錄,共享教育資源超過600項,可以在線搜索包括課程、場館、行業專家、優質師資等資源,實現中關村學區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中關村區域教育科技、藝術體衛等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
多年來,中關村中學知春分校因為沒有適合的場地,一直沒有請家長參加過高三學生的“成人禮”儀式,這成為家長和學生們內心的遺憾。學區管理中心了解到這一情況,積極從中協調,2017年2月幫助聯系到中國科學院一家可提供600人場地的單位,解決了學校的這一難題。兩百多名高三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現場見證下,經歷了生命中重要的“成人禮”,在滿滿的儀式感中體會到親情的力量和奮斗的意義。
“實施學區制以來,我們學校得到了更多關注與支持,從教育資源的統籌到各校之間交流機會的增多,再到為我們學校量身定制服務方案,這些有力措施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加速度’。”雙榆樹中心小學校長朱丹說。
特色科普,碰撞科學探究火花
近日,中關村第一小學二年級學生宋芮宜驚喜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史恭樂,把他不久前來中關村學區“格致校園”進行科普講座時的一件珍貴的3D打印植物模型,托老師送給了宋芮宜。這次良好互動,正是中關村學區開展科學教育、啟蒙孩子們科學思維碰撞出的閃耀火花。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資源最密集、科研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站在科學高地,每走幾步就有一家科研院所。如何把這樣獨特、優質的科學資源利用好,讓它為身邊的學校和孩子服務?中關村學區的工作人員沒少費心思。經過多方聯系科研院所、主動上門拜訪科學家等準備工作,2018年6月起,中關村學區面向中小學生推出了啟發好奇心系列的“格致校園”科普演講。
“翼龍的探秘之旅”“恒星真的永恒嗎”“量子的愛情你不懂”……這些都是“格致校園”項目走進中關村學區開展科普活動的生動主題。活動目前已開展44場,在北大附中、中關村二小等12所中小學實現了全覆蓋,共有142位各領域科學家及科普工作者參與。
利用網絡,中關村學區這樣高端的科普講座還覆蓋到更多學生——通過“智享中關村學區”微信公眾號,目前共計已有超過10萬名孩子觀看了線上講座。“資源共享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科學之窗。”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一位老師在活動評論區這樣留言。
如今,越來越多的院士、科學家走進了中關村學區科學教育的大課堂。“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們抓起,希望我們的點滴工作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撒下科學的種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紅祥說。
服務學校,搭建共治共享平臺
在打通區域教育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始終堅守改革初心——當好學校的貼心人,想盡辦法為學校排憂解難。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各地要按照課程標準,開展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應不少于10%的教育要求”。
這10%的課,要怎么上、怎么跨?中關村學區馬上啟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項目。學區副主任翁燕平介紹說,學區在跨學科主題學習研究中堅持“一校一策”,由各校先確定自己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的方向,再邀請專家對各校方案進行多輪論證,一步步改進完善,進而提升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水平。
精心的澆灌終于結出了繁花朵朵。在第三屆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論壇上,中關村學區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設計方案進行了集中展示,中關村一小的《探秘自然之趣 創辦自然之展》、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小學的《非遺制香——探究比例》、中關村中學的《詩意大唐》、中科啟元學校的《我是故宮宣講人》等13個方案受到了專家好評。“學區組織校際間的分享交流活動,讓規模不同的學校找到了自己開展特色課程的方向。”中關村中學知春分校信息技術教師趙希安說。
學區的服務不僅在課堂上。平安校園建設對小學校、新學校而言是個難點。學區副主任張英鈺牽頭,按照北京市平安校園建設要求,編寫了5萬多字的安全制度手冊,內容涉及校園管理、飲食衛生、校車治安、風險防范等方方面面。“學校人手少,在平安校園建設方面更沒有什么資源。這本手冊特別有操作性,學校再也不用為安全制度建設犯難了。”一零一中學初中部安全工作負責人李士國說。
8年間,哪些是學校需要的,哪些就是中關村學區開展工作的重點。黨建引領、招生入學、家校社協同育人、教師綜合素養提升、科教協同等,都成為學區服務的課題。
8年間,學區從最初的一張白紙,到現在變成了所有學校的“貼心人”、解決問題的“千手觀音”……
“學區走出了一條從協商共治到協同共生的發展之路,生成了更多優質資源為學校服務,現在看來,我們是走對了路。”王振惠說。
暖心關愛
搭建農村教師成長新舞臺
學區簡況
貞元學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縣城北部,地處農村,設置編制崗位8人,服務轄區戶籍人口6.8萬余人、30個行政村,實行“教育局領導、政府部門配合、社會監督、多方協同”機制,具有對轄區教育資源統籌管理、教師統籌調配等方面的自主權。
李松柏
2016年5月,為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學校共同體建設,提升學校教育治理現代化能力,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武功縣人民政府整合原貞元教育組、代家鄉教育組成立貞元學區。
近年來,針對農村學校師資力量“青黃不接”“引育用留難”等課題,貞元學區通過創新機制,做好嚴管與厚愛、激勵與擔當、留人與留心相結合“大文章”,為推動鄉村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黨建引領,筑牢思想根基。貞元學區黨總支積極發揮黨建領航作用,創新教育形式,著力提升特崗教師隊伍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頭雁”引領“雁陣”齊飛作用,常態長效加強特崗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紀律、作風方面建設。堅持“第一議題”制度,創新研討交流學、現場體驗學、專題輔導學,組織優秀思政課教師開展理論宣講活動,持續夯實新任教師思想根基。立足農村教育教學實際,成立志愿服務隊18個,扎實開展“五類生”關愛、大家訪活動等,密切與群眾的聯系,進一步加深特崗教師隊伍對學情的認知。
搶抓機遇,優化發展環境。貞元學區積極搶抓全縣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機遇,全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氛圍。目前,每所校園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窗明幾凈、設施完備,學區13所小學、4所幼兒園全部擁有合格的各類教室、運動場等,信息化教學設備也配備齊全,營養餐食堂實現全覆蓋,特崗教師飲食和住宿無憂。加強校園制度化建設,嚴格規范辦學行為,建立科學規范的學校管理制度,建立師德師風檔案、教師成長檔案等,全面構建特崗教師工作有目標、有方向、有奔頭的良好格局。開展文化建設,開設科技社團、腰鼓社團、讀書社團等各類藝術興趣社團86個,既培養了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同時也發揮了特崗教師的特長愛好。
強師助教,促進專業成長。貞元學區把特崗教師隊伍培養作為實現質量提升的根本保證,從管理、研訓、師德“三個維度”發力,傾力打造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特崗教師新生力量。規范教研管理,利用周例會和教研活動時間,精心開展備課、授課、輔導、作業等研討交流。組織22名特崗教師參加跟崗學習,以貞元鎮中心校為輻射帶領偏遠校、教學片共同開展結對幫扶、集體備課、同上一節課、課題研究等活動,做到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織牢師德體系,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從教第一標準。統籌做好正面激勵和反面警示教育,建立有方案、有措施、有學習、有活動、有記錄、有評定的“六有”師德體系,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優化師風建設。
搭好平臺,做好引育用留。貞元學區用心用情為特崗教師展示才華、實現夢想,提供優質、便利、暖心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特崗教師對武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召開青年教師聯誼會,幫助未婚特崗教師成家立業。大膽任用青年骨干教師,鼓勵特崗教師領銜參與教研教改,成為教學骨干。落實以老帶新、領導包抓,對新入職特崗教師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幫扶,在考核上做到“優勞優酬”、兼顧公平。
武功縣貞元學區近年來特崗教師隊伍不斷成長,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先后有47名特崗教師獲得省市表彰獎勵,87人次教研論文在省市獲獎,5人獲評省市縣教學能手,22次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彰獎勵,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同行一致好評。
(作者系陜西省武功縣貞元學區黨總支書記、學區主任)
學者說
在規范與活力中尋找平衡點
李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學區制改革作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完善的重要舉措之一,最終指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從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學區化管理”要求以來,歷經十多年的探索,學區制改革逐步走向學區化治理,充分發揮出促進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規范辦學行為、激發辦學活力、優化區域教育治理模式、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等積極作用。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是學區制改革的邏輯起點
學區制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原則,以街道或鄉鎮行政區劃為基礎,將轄區學校組合劃分為若干學區,依據學區統籌學生入學和師資配置。每個學區內包含若干所不同類型的小學、中學,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及考核評估措施,搭建交互平臺,實現優勢學校輻射帶動薄弱學校,縮小區域內校際差距。
綜觀多地學區制改革經驗可發現,學區制管理之初以緩解“擇校熱”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之后逐步關注優質教師等軟件均衡和管理制度的制度均衡,并通過集團化辦學、縣管校聘、教師輪崗等一系列組合拳,全面消除校際間的軟實力差距,滿足人民群眾“就近上好學”的需求。
學區制改革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過程中,通過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其主要手段。由單校劃片到多校劃片、輔以校額到校等招生錄取方式改革進一步遏制“擇校”,有效減少生源差距。“縣管校聘”“教師輪崗交流”等制度,進一步樹立優質師資資源向鄉村等薄弱地區傾斜的價值理念,促進優質師資的校際均衡配置。
推進共享共建高質量發展是學區制改革的有力抓手
辦學資源共享共建是學區制的一大優勢,亦是學區制改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學區內的學校結為提質擴優共同體,彌合校際差異。共享機制是在不改變學校隸屬關系的前提下,學校之間互通有無,優質學校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和辦學薄弱環節流動的有效方式。每一所學校應樹立“大資源觀”,特別是學區中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名校,積極主動與學區內其他學校分享辦學資源。
資源共享過程中重在共享先進教育理念、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學校治理經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黨建、行政、專業研訓、激勵評價等一整套遵循教育規律、切合學校發展實際的規章制度,使學區教育管理過程標準化精準化、辦學水平優質化。
學區制改革下的共建機制則是在共需或弱勢方需求的基礎上,學區內各辦學主體發揮各自特長和優勢,同心協力做大增量,開發教育教學新資源。如課程資源建設、教師專業研修一體化、思政課程名師工作室等均是聚焦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學區內各所學校領軍人才、優秀團隊在交流碰撞中迸發新火花,生成新資源,聚合新能量。
走向治理、釋放活力是學區制改革的深層次目標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學區化治理”的概念,要求“完善學區治理體系”。2021年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探索以學區率先實現優質均衡、助推縣域優質均衡的發展機制”。這意味著學區制改革由管理走向治理,并非學區內各學校的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而是推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是地方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構建教育多元治理格局、釋放辦學活力的契機。
治理具有參與主體多元、協商共議、規范可操作等特點。因此,治理從本質上體現了民主訴求,強調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社區等社會力量的參與。相對于學區化管理側重于優質資源共享,學區化治理則更注重共治機制的健全。
共治機制的完善深層次根源在于多主體教育治理權責的配置。政府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建立政府統籌、教育行政部門主管、街道社區支持、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參與、學校為主的多元主體治理機制,實現教育格局的變革。同時,賦予學區及各學校適度的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鼓勵地方探索學區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多樣化路徑,鼓勵學校根據自身條件打造各自的特色名片。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鏈接
2004年,北京市東城區成立了“和平里學區”,開啟了學區化管理改革探索。到2011年,東城區義務教育均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同時還釋放了學校的辦學活力。之后,學區化管理得到了國家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更多關注。
2012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要“實施學區化管理”。國家推行此項改革的最初目的是“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其改革思路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破解“擇校熱”和義務教育發展區域、校際差距過大的難題。
2021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發布,提出要“探索以學區率先實現優質均衡、助推縣域優質均衡的發展機制”。學區成為地方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突破點和地方教育自治的多中心治理平臺,承擔諸多治理職責,同時為地方政府和學校減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