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4-11-26 08:47:11
原標題:讓沉睡的土地破“堿”重生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讓沉睡的土地破“堿”重生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宋迎迎 通訊員 楊 倫
昔日荒灘堿地,如今風吹稻浪。眼下,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墾東片區,轟鳴的收割機在稻田里往來穿梭,割稻、脫粒一氣呵成,金燦燦的稻谷從放糧筒噴涌而出。經測算,其畝產量達到1000余斤,達到了良田的畝產標準。這意味著在短短的半年時間,“不毛地”就變成了“黃金田”。
“這片地改良第一年就能有這么好的收成,簡直是個奇跡!”當地種植戶王大軍捻著稻谷激動地說,多虧了青島大學的專家,他們通過科技手段將貧瘠之地變為豐產沃土。
曾經,王大軍口中的這片地,長期被海水倒灌浸泡,干涸后的土地泛白龜裂,土壤含鹽量最高達14‰,酸堿度接近8.5。地堿水咸、土地貧瘠,農作物無法成活,讓1000余畝地成了沉睡的資源。
“鹽堿地上難種糧”,成為當地農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何喚醒沉睡的鹽堿地?今年5月,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牛玉生教授團隊與合作單位一起,來到這片白茫茫的鹽堿灘,開啟了改造之旅。
“我們當時就一個想法,找到一種成本低、施工容易、改良效果好的辦法,使鹽堿地盡快變成沃土,讓當地老百姓能在這片地上好種田、種好田。”牛玉生告訴記者。
該團隊研發了“微生物改性碳基材料機械化施工鹽堿地改良成套技術”,他們利用微生物改性法把碳基材料轉化為對土壤有益的有機質,同時通過氧化塘氧化以及機械噴播等技術,快速有效地提高鹽堿地有機質、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從而改良了鹽堿地土壤肥力。該技術使用的碳基材料,恰好是各地廣泛存在的一種工業余料,不及時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新技術施工速度快,一臺機械一天可施工200畝地,極大地節約了人力成本,保障了農時。”牛玉生說,新技術適合規模化施工,創造了低成本、高效率、肥效持久、快速施工的鹽堿地改良新模式。
隨著這項技術在東營市黃河口墾東片區的使用,這里的鹽堿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從2‰以下提高到6‰左右,最高的可達11.9‰,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也顯著提高,達到了作物生長的需求。土地改良后首次種植的水稻出苗率達到95%以上。
該項技術還給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帶來了“福音”:牛玉生教授團隊堅持“改地”與“改種”相結合,在未經淡水洗鹽的情況下,在平均含鹽量7‰的中重度鹽堿地上施用自主研發的改性碳基材料,再引進優質高蛋白耐鹽堿牧草“桑根草”進行種植。經過3個月時間,園區牧草畝產量達2.5噸,且表現出較好的耐鹽堿性和豐產性。
近年來,青島大學充分發揮人才、學科優勢,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開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該校成立了東營研究院、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獲批山東省黃河流域鹽堿地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東營市人民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功能,在鹽堿地綜合利用和高質量發展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
“都說萬事開頭難,今年取得的成果更加堅定了我們致力于鹽堿地改良和耐鹽堿植物培育的信念。我相信,這項新技術可以幫助更多的土地破‘堿’重生。”牛玉生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