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4-11-27 08:28:11
原標題: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 端牢“中國飯碗”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 端牢“中國飯碗”
來源:科技日報
【熱點追蹤】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性挑戰。作為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產業之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氣候適應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發布《我國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現狀、挑戰與對策》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總結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經驗、成效及未來策略,并提出構建農業生產新格局,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建議對策。
有效適應氣候變化
報告指出,近60年來,為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國農業生產布局和作物種植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科學區劃和調整作物布局,我國實現了氣候多樣性與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優化配置。
報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潘志華說,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高溫、干旱、洪澇等不利影響,我國加強了抗逆性作物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更新對產量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有效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潘志華介紹,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持續加強農田灌排工程體系建設,我國灌溉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報告指出,盡管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在不斷增大,但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仍持續下降,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減災能力建設功不可沒。
報告預測,未來20年,全球氣候變暖將持續,極端天氣事件將呈增加增強趨勢。我國作為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氣候風險。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將對糧食生產造成重大影響,可能導致部分地區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報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黃娜說,隨著氣候變暖,農業用水緊缺將不斷加劇,耕地質量也將加速下降。同時,部分地區過度利用氣候資源,導致生態系統出現退化趨勢。這些問題將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報告指出,盡管我國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南方地區灌溉條件相對較好,但仍有部分農田缺乏灌溉條件;北方地區抗旱排澇能力較差,有效灌溉面積比例較低。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也亟待進一步加強,以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
構建農業生產新格局
報告指出,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國需要構建農業生產新格局,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通過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優化農業氣候資源利用與種植結構;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促進生產生態協調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有利因素,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
潘志華說,科技創新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我國需要加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基礎研究,探索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的定量化方法;持續改良作物品種,選育耐高溫、耐干旱、耐漬澇、抗病蟲的優良品種;加強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系等研究,為農業氣候區劃與作物布局提供科學基礎。
報告顯示,加強農情監測與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國需要優化農情監測與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建立氣候變化與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系統;加強農情監測,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能力。
黃娜認為,為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我國需要加強韌性農田建設。通過調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提高農田灌排能力和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
報告指出,應變性栽培管理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我國需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堅持動態調整原則,分區域、分作物構建應變栽培管理技術體系;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業、抗旱保墑、保護性耕作、排澇去漬等適應技術;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和種質庫建設。
潘志華表示,加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是提高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風險分擔機制建設;建立農業農村、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之間的經常性聯系機制;推動主要糧食作物政策性農業保險全覆蓋;加強數據、產品和信息共享,共同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和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業務。
潘志華說,氣候適應型農業建設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通過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與作物種植結構、選育抗逆性作物品種、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面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國仍需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加強韌性農田建設和改進工作機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動我國農業向更加可持續、高效、安全的方向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