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4-12-14 15:39:12
原標題:茶馬古道,歷史云霧中的異境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茶馬古道,歷史云霧中的異境
來源:檢察日報
舞劇《茶馬古道》
電視劇《茶馬古道》
紀錄片《德拉姆》
《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
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劇《茶馬古道》以舞為媒,帶人身臨其境般走進一段驚心動魄的古道歷史。
茶馬古道,它是連接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的古代交通要道,與西南絲綢之路形成交叉并有相當部分重合,與藏彝走廊也有部分交會和重合。它主要興起于漢藏之間源遠流長的茶馬互市,以傳統的背夫、馬幫和牦牛馱隊作為運輸交通載體。它萌發于唐代,在宋元明時期以茶馬互市逐漸發展成形,在清代達到商貿互動的鼎盛時期。雖然進入民國后茶馬古道漸顯衰敗之象,但到抗戰時期又一度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陸上通道,出現了罕見的繁盛和輝煌。
它是一條歷史之路。騾馬、牦牛之于茶馬古道,就如駱駝之于絲綢之路。
1.
走過茶馬古道的人,一定熟悉李旭先生的《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作為茶馬古道研究專家,李旭不僅參與了茶馬古道開創性考察和命名,還持之以恒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訪研究。筆者在走茶馬古道之前,盡力搜尋了李旭的著作:《藏客——茶馬古道馬幫生涯》《九行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上的傳奇家族》《茶馬古道各民族商號及其互動關系》《地角天涯——中國少數民族紀行》《獨步三江》……
不過,我最早熟悉這條古道,是因為一部23集的電視劇《茶馬古道》。電視劇的背景故事設置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苦的時期,緬甸淪陷,日軍侵犯云南的畹町、龍陵、騰沖,滇緬公路中斷,由此,最后一條通往中國戰區的通道被切斷,使國外的援華物資無法從緬甸運入中國。危難之時,貫穿滇、川、藏直達印度出海口的茶馬古道成了唯一能運送國際援華物資的地面通道。藏族、漢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等各民族的馬幫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商隊,延續著他們世世代代血脈相連的命運,走上茶馬古道。大敵當前,生死與共,各民族商幫之間所有的前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證了抗戰物資的運輸和內地與滇、川、藏政治經濟的聯系,演繹出一幕幕壯麗神奇的史詩畫卷。
商人重利,但面對外侮,面對家園破碎,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捍衛家園的民族氣概,被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為了家園,他們可以拋棄世仇大恨,可以傾其所有,可以不問艱辛,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一同踏上征程。一條千年古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其實,在1990年以前,人們并沒有在文獻中見過“茶馬古道”這個詞。它最早露面,是6名學者兼徒步愛好者以“木霽弘”之名,出現在1992年出版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這本書的誕生得益于1990年夏秋季一次艱辛而漫長的田野考察,6名學者臨時組成一支考察隊,加上一條名叫嘎丟的大狼犬,后來被人稱為“差點送了命的考察之旅”。
1990年7月,他們揣著云南省中甸縣志辦公室出資的6000元經費和各自的一點積蓄,在德欽雇了一支有7頭騾子的小馬幫,馱著帳篷和鑼鍋,踏上了數十年來沒有人全程走過的馬幫山徑,在大山大川里走了整整100天,把滇藏川大三角區域轉了一圈。他們“走過的是一條曾經輝煌過的古道,它是連接橫斷山脈地區與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是漢藏等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走廊,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諸國自古就有交往的重要國際通道。在這條古道上,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過種種神奇而豐富的或許已經永遠消失的人生”。
他們先將這條路稱為“茶馬之道”,一則因為這條路是作為“茶馬互市”而大規模通行的,運輸交易的最主要物資就是茶葉和馬匹;二則因為這條道路最為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馬幫這一獨特載體。后來確定,這條路既然有茶又有馬,而且那么古老悠久,不如叫“茶馬古道”!茶與馬,原本就詩意地棲存于世世代代生息于這一帶的藏族、納西族等民族的歷史和民間傳統中。
如今的茶馬古道,當然已不復往日的輝煌。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下,古道沉入歷史的云遮霧罩中掩藏了身形。
2.
從《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茶馬古道的歷史。
大約三千年前,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已經分布在橫斷山脈一帶。氐羌族于戰亂中陸續南遷,從商周至先秦,紛至沓來走過由西而東并列南下的六江流域,并沿江順勢而下,不只抵達云貴高原,也進入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緬甸史》的作者、緬甸歷史學家波巴信認為,緬甸族起源于中國西北甘肅一帶,后來他們逐漸南遷,約在公元前7世紀到達現在的緬甸定居下來。
在青藏高原東緣、四川盆地西緣,北起黃河中上游流域,南及中南半島,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及其河流峽谷,宛如一條條天然的交通走廊。考古學家童恩正先生早就看到:“如同在崇山峻嶺之中開辟了若干南北交通的走廊,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民族遷徙往來的通道。”不僅如此,這條基本南北向的走廊通道還橫逸衍生出其他走向的道路,溝通并整合整個西南山地的各種原始文化。
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認為:“這個走廊正是漢藏、彝藏接觸的邊界,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過政治上拉鋸的局面。而正是這個走廊在歷史上是被稱為羌、氐、戎等名稱的民族活動的地區,并且出現過大小不等、久暫不同的地方政權。現在這個走廊東部已是漢族的聚居區,西部是藏族的聚居區。”他強調這些眾多民族“交流摻雜、你來我去”的“來回的歷史流動”。他認為,中華民族聚居地區是由“六大板塊”和“三大走廊”構成的格局,而相對穩定的板塊,是由相對流動的走廊相聯結的。
及至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主持修鑿從僰道(今四川宜賓)通往滇東北的道路,由于道路開鑿于懸崖巨石上,多為棧道,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公元前105年前后,漢武帝為尋找并開拓通往印度和西亞的捷徑,以便包抄匈奴,曾廣征士卒丁壯,兩度用兵云南,在滇西大規模開鑿“博南道”,階段性打通了從成都起,經滇西大理、騰沖與中南半島各國,以及南亞印度諸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渠道,它由五尺道、靈關道和永昌道三條道路連接起來。
印度史書《政事論》和《摩奴法典》就記載,早在公元前4世紀時,四川的絲和絲綢就已遠銷到印度,并通過印度轉銷到西亞、非洲和歐洲。1956年,從晉寧石寨山發掘的西漢滇王墓葬群中,發現了印度的琉璃珠和海貝,這是云南與緬甸、印度通商的可靠證據。
“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隨著大量內地漢族移民進入云南,云南的商品生產迅速發展,人口也急劇膨脹,隨之而來的各類消費也同步增長,特別是云南的銅、鹽、茶的大量生產,促進了騾馬運輸的迅猛增長,以馱運貨物為主的馬幫商隊應運而生,供其行走的驛道也在不斷延伸。這些馬幫商人不僅沿古代西南古道到了東南亞、南亞,還開拓創新,走上了青藏高原。而在橫斷山脈北端的四川,早在漢唐時期就完成了這一過程,并與云南邊疆地區形成了一體的交通網絡。
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藏族古諺唱道:“來往漢藏兩地的牦牛,背上什么東西也不愿馱,但遇貿易有利,就連性命也顧不得。”正是這千千萬萬馬幫商人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地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條山道,終于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為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的聯系紐帶,成為漢藏等民族交往的主渠道,成為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
3.
“居住在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傳奇般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并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只能仰視他們、欣賞他們、贊美他們。這里能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內心的喜悅。”2004年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的《德拉姆》是一部反映茶馬古道生活的紀錄片,制作人是著名導演田壯壯。
“德拉姆”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平安仙女”。2003年5月,導演牽一匹名叫“德拉姆”的馬,率領由21人組成的攝制組,繞過“非典”的重重阻隔,來到云南西部高黎貢山腳下的丙中洛鄉。而后,跟隨70匹馬的馬幫,20多個包括藏族、傈僳族、怒族的趕馬人,沿怒江而上,穿越高山、密林、荒原、谷地,綿延90余公里,一路風餐露宿,徒步行進,飲江水,沐天浴,屢歷驚險,歷時32天,到達西藏南部邊界小鎮察瓦龍。
影片中,一位50歲左右的婦人,主持著有15個家庭成員、說著6種民族語言的大家族。前些年,偶然碰上三兩個從山外面來玩的客人,很自然地請客人來家里喝水留下來款待,因只能請客人們睡草垛過夜而十分過意不去,就和家人商量著特意蓋起一間大房子給后來的客人住,由此開始做起旅游生意。一位84歲的老人一年只能給妻子寫兩三次信,他堅持用這僅有的機會告訴妻子自己還活著,并始終堅信,只要他還活著,妻子就絕不會離去。說到他的妻子過世不久,老人長時間地沉默,平靜而悲傷。一個19歲的趕馬人,在燭光下很自然地細說自己與哥哥共妻、將嫂子喚作姐姐的動人過程:每次出行前,姐姐會給他織件新毛衣,每到一個城鎮,他會給姐姐買些頭飾發卡,每次回到家,哥哥會自動將姐姐讓給他,并叮囑他,等自己老了,就要由他照顧好姐姐。
一位雙目失明的104歲老媽媽,講述著自己年輕時拒絕了好幾個軍官的追求,先后為自己選了兩個當地男人的故事:第一個因為懶惰被她趕出家門,自從第二個進了門后,家里再也沒有缺過鹽,可是后來,丈夫一次出門后再也沒有回來。一個30歲出頭的村干部,妻子帶著小兒子跑到山東去了,留下9歲的兒子與他相依為命,9歲的小男孩結結巴巴地講述著痛苦的父親醉酒后對自己的責打、醒酒后的悔悟,而后告訴大家他愛他的爸爸。一位82歲的老馬幫,回憶著“金珠瑪米”入藏時他親歷的種種驚險,徐徐道來好像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如果我們想更近地感知茶馬古道上的人和事,不妨讀讀艾蕪的《南行記》,這是文學徒步者的經典。“一提到漂泊,卻依舊心神向往,覺得那是人生最銷魂的事。”艾蕪在他的《漂泊雜記》中這樣回憶他的南行生活。他在描寫底層勞動者命運的同時,盡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質,“他們性情中的純凈”。
從茶馬古道到絲綢之路,歷史留下的古道何止一兩條。夏特古道、太白古道、劍門蜀道、徽杭古道、陰平古道、云臺古道、京西古道、梅關古道、南黃古道……“古道遺痕萬木幽,峰頭霓彩映群丘。無邊落葉隨風舞,湑水環林向北流。”千年留韻中的人和事,等著每一個人自己去探索與挖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