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菏澤日報
2018-07-17 10:16:07
不到灘區,很難想象灘區的苦。
1855年,黃河突然在河南決口改道,由東南向東北急轉至山東入海。隨著黃河堤防的修筑,魯豫兩省數十萬人被“圈”進河灘,在頻繁的水患中艱難繁衍生息,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市要實施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8個鄉鎮、77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145589人。
時隔160多年后的今天,黃河灘區成為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在灘區,一直流傳著“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說法,意思就是老一輩人要用4個3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家。可即便如此,一場洪水過后,一輩子辛辛苦苦的財富積累可能就付之東流。過去幾十年,這里的人們就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循環中。
不到灘區,很難想象各級黨委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啃下”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這根“硬骨頭”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不管任務多么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
省委書記劉家義指出,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市委書記孫愛軍說,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灘區群眾百年安居夢的寄托,要堅決打贏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攻堅戰。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
一個個村臺從無到有,一天天不斷“長大”,撐起的是灘區群眾“穩穩的幸福”。
“骨頭”再硬,也要啃
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承擔著更為艱巨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任務。
東明縣長興集鄉東黑崗村村民陳靜麗從小在黃河灘區長大,由于父母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她家的生活就靠幾畝地來維持。為解決像她這樣的貧困戶生活問題,長興集鄉在村里成立了精準扶貧車間,她有了份工作,每個月能收入一兩千元。“收入增加了,也能到地里面干點活兒,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兒,很不錯。”陳靜麗說。
解決了收入來源,但是陳靜麗依然沒有脫貧。因為住在黃河灘區,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脅,陳靜麗家為此修過四次房子。“我們村的地形比較凹,發一次水要抬高一次臺階,得墊土。本來收入就不是很高,錢都花在這上面去了。”陳靜麗說。
據介紹,由于長期經受洪水災害,灘區因房致貧情況極為普遍。由于灘區特定的地理條件,灘區內建房成本大約是灘區外建房成本的2倍。灘區群眾的多年積蓄(相當于家庭10年的收入)都用在筑村臺建房上,幾乎傾其所有,甚至負債累累,造成沉重負擔。
為改變這一現狀,東明縣決定在寬灘區就地就近淤筑可以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大村臺,把附近的村莊都遷建到村臺上面。然而,修建一個村臺需要幾億元的資金。遷建資金來之不易,當地政府用起來也是精打細算。
長興集鄉第一個村臺從2004年就開始淤沙建設,直到2016年才遷建成功,用了整整12年。全鄉7.1萬灘區居民中,也僅僅完成了1.2萬居民遷建。為按期完成灘區群眾脫貧搬遷的任務,在國家每人1萬元遷建補助的基礎上,省里確定再給予每戶2.51萬元的補貼,市縣財政也每戶跟進2萬元。有了這些錢,長興集鄉新的村臺建設終于可以加快進度,陳靜麗所在的東黑港村這次也被納入了搬遷的序列。
“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家、省、市、縣的優惠政策,自我加壓,確保2020年能保證整個攤區的搬遷完成。使灘區群眾安居樂業,‘骨頭’再硬,也要啃。”東明縣長興集鄉負責同志說。
鑄造百年安居工程
孫愛軍在調研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時指出,百年安居夢,質量是前提。村臺建設是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基礎,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要高度重視工程質量,確保村臺建成后固若金湯、堅如磐石。
“以前都是各家各戶墊自己的房臺,房子地基和房外的地面落差大,出房門就像跳坑。”陳靜麗說。
“2017年,我省提出用3年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五種方式,全面完成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按照《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投資最多的東明縣共計投資100多億元,新建村臺24個,外遷社區1個,惠及11.9萬人。”東明縣扶貧辦負責同志介紹說。
村臺建設要經過修筑圍堤、吹沙淤臺、半年沉降三個階段,結實牢固后才能在上面建房。這些集中修筑的村臺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可防20年一遇的洪水和8級地震。最大的長興集鄉3號村臺占地1158.71畝,可安置人口8100多人。
為保證工程質量,我市始終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建設、統一監理、統一驗收”六統一,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努力打造百年工程精品工程。為切實加強黃河灘區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我市也已組織開展兩次專項審計。同時,相關縣區成立了審計監察組,把關口前移到鄉鎮一線,開展好自查自糾活動,筑好第一道防線。
搬遷新村新氣象
今年春節前,鄄城縣李進士堂鎮首批812戶村民,告別黃河灘區搬進了蘇門樓新村,實現了脫貧遷建的安居夢。
“過來的頭一個春節,歡歡喜喜。這里有路燈,綠化十分好,比原來的環境好了很多。”蘇門樓村村民申茂春高興地說。
“在這邊,環境也好了,條件也好了,也衛生了,啥都方便了,交通、購物啥都方便。”蘇門樓村村民盛桂珍更為欣喜。
搬得出,還得穩得住,有項目,能致富。鄄城縣根據本縣實際和灘區特點,以人發、休閑用品等優勢產業為支撐,在居民遷建點試點項目建設扶貧車間。截至目前,鄄城縣建立了545個扶貧車間,實現了扶貧車間的全覆蓋。
“讓群眾到扶貧車間來,有活干,能夠掙工資,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這樣一個目的。送項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就業到戶,送政策到家,實現村村有項目,戶戶有良策,人人有崗位,兜底有政策。”鄄城縣縣長袁紅兵說。
自2017年5月15日,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實施以來,我市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到2020年底,我市所有村臺全部都將建成并交付使用,到那時,灘區群眾世代期盼的“安居夢”將成為現實,“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生活方式將成為永久歷史,黃河灘區遷建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工程,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年安居工程。記者 胡德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