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04-02 22:27:04
原標題:一個手機、一捧蚯蚓土:老棗農張亦明春耕嘗鮮記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3月31日電(記者邵琨)“溫度24℃,濕度31.2%,土溫11.5℃,土濕24.9%……”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大流村棗農張亦明打開手機, 查看村南頭試驗基地大棚冬棗的各項指標。
種冬棗20多年,張亦明在別人眼中是“能折騰”的人。他在全村第一個嫁接優良品種“沾冬2號”,建起8畝大棚冬棗試驗田作為山東省農科院的科研基地。
“折騰”新品種讓張亦明嘗到了甜頭。他管理的冬棗銷售價格比往年提升50%以上,市場供不應求。在張亦明帶動下,大流村成為“沾冬2號”冬棗專業村,種植面積達520畝。
2020年4月,張亦明又瞄上了新科技。在山東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下,他采用冬棗寬行密植新技術,嘗試冬棗水肥一體化管理和遠程可視化、精準化、智能化操作。
走進大流村“沾冬2號”冬棗技術示范園,大棚內誘蟲罐、粘板、色誘燈、彌霧機等“十八般武器”樣樣齊全,棚內各項數據指標與手機相連。
張亦明是大棚管理員,也是試驗員,正在探索冬棗生產標準化、機械化和遠程智能管理模式。他說:“我坐在家里,打開手機就知道大棚冬棗生長情況,隨時可以調控各項指標,省時省力。”
近年來,當地政府提出“沃土工程”,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出“沾冬2號”新品種。然而,新品種雖然口感和甜度都遠勝老品種,但是嬌貴,更適合在大棚中生長。建大棚,對棗農勞動強度和經濟投入等提出了新要求。
“有了智能管理技術,勞動強度就降下來了,老年人一樣可以種棗。”張亦明說,科學種棗不僅解決了“誰來種棗”的問題,而且可以提升冬棗品質,種出綠色無公害冬棗。
為了從源頭上管控產品質量,張亦明又開始了新嘗試。這些天,他給大棚冬棗用了不少蚯蚓土當肥料。“別小看它們,這可是寶貝。”張亦明說,牛糞經過蚯蚓消化吸收分解后,就變成蚯蚓土,是非常好的有機肥,通氣、排水和保水性能都很好,并且沒有刺鼻氣味,是冬棗樹的好肥料。
這些年,當地通過舉辦冬棗節、賽棗大會、電商節等一系列活動,把冬棗品牌越擦越亮。張亦明也越來越“折騰”,跑訂單、學技術,忙個不停。他說:“緊跟潮流科學種植,去年沾化冬棗都賣到美國去了。我們的幸福生活就靠這些冬棗樹了。”(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