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6-09 08:58:06
原標題:走綠色發展路 建生態宜居城
來源:中國環境報
◆王諾 張寧 王學鵬 陳靜 張建峰
山東省青島市,有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宜人風光;有著車流穿梭、樓宇林立的時尚街區;更有高端智造、綠色發展的產業動能……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發展的底色,體現著蓬勃的生機和向上的動力。近年來,青島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綠”正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全市一盤棋 形成大環保、大格局、大聯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今年4月,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打造“六個城市”之一“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這些目標的確立都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息息相關。
明確“管發展就要管環保、管生產就要管環保、管行業就要管環保”。青島市深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通過不斷健全完善組織領導體制機制,成立市、區(市)兩級生態環境委員會,由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主任,將“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責任底線。實施頂格協調和統一指揮。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市政府與各區(市)政府簽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建立完善灣長制、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有力促進各方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出臺《青島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青島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移送工作程序規定》等政策文件百余份,壓實壓緊各級各部門主體責任。
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落實長效機制,健全督察整改落實組織推動和責任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公安等部門及檢察院、法院并聯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行政處罰、刑事司法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有效銜接,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完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體系,筑牢環境安全底線。
治污攻堅齊步并進 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
精準發力、科學施治、依法推進,打造潔凈的天、清澈的水、安全的土。青島市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
“青島藍”描繪著空氣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的美好畫卷。“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將改善空氣質量作為重中之重,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機制,緊盯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因素,細化配套措施體系,在抑塵、控車、壓煤、減排等方面持續發力,打出保衛藍天 “1+14”“組合拳”。2021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2.5%和6.7%,空氣質量繼續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青島市的生態美,不止于“青島藍”。全市持續加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經多番調研論證,完成《青島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和新一輪水源地保護區劃調整。出臺水環境質量保障提升攻堅方案,實施重點河流“一河一策”治理舉措,2021年,全市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20個國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同比改善14.24%,改善成果位列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2位,為歷年最高。
土壤是萬物生長之基,青島市通過系統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預防,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土壤環境保持穩定,是山東省唯一獲批建設“十四五”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的城市。2021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努力做到讓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海洋是青島市地理環境優勢之一。近年來,全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嚴格落實灣長制,建立健全市、區(市)、鎮街三級百名灣長組織體系;海洋環境保護持續發力,靈山灣獲得全國“美麗海灣”評比第一名,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9%。
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截至目前,青島市完成1133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1988個村莊完成高標準治理生活污水,實現投資約55億元,治理標準、完工村莊、投資規模均居山東省第一。
“青島樣板”登場亮相 更綠色、更循環、更智能
率先印發適應氣候變化城市規劃;
打造首個“零碳”社區;
西海岸新區、膠州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萊西市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躋身全國首批“綠色城市”建設試點;
入選“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因地制宜,以“青島模式”守護區域生態環境;改革創新,以“青島樣板”增添發展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青島市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降碳工作在山東省居于領先,作為全省首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青島市先后制定低碳發展規劃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以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降碳為重點,以政策激勵、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實施路徑。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優化和促進作用,加強國土空間環境分區管控,建立了“1+146+63”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青島即墨熱鍍鋅產業布局優化案例在全國得到推廣。
強化從根源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深入調整產業、能源、
交通運輸、農業投入結構,健全以生態、循環、低碳、高效為特征的綠色經濟發展體系。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終端用能清潔化替代,逐步推動形成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運輸為主的格局,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提高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水平。
推進加快制定市級碳達峰工作方案,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在西海岸新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嚴格落實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
“十三五”期間,青島市萬元GDP能耗下降21.5%,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7%,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6.1%,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22.3%,森林覆蓋率達到14.46%,降碳增綠取得良好成效,山海相依、宜居宜業的城市愿景穩步實現。
加強“數字環保”建設,完成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云平臺建設,集成了十二大類60余個業務應用,匯集生態環境部等16家單位71類共1.9億條數據,繪就生態環境“一張圖”,強化對數據分析和綜合利用,提升了科學決策能力。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實施差異化執法,充分利用山東省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進行“線上”執法檢查,常態化運用無人機、走航車等高科技手段進行非現場執法,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智慧化、精準化水平。
人人參與 大家講、大家看、大家談
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傳遞“綠動”聲音,青島市持續面向公眾開展常態化、特色化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營造“人人都是宣講員、人人都是體驗官、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濃厚氛圍,將生態文明理念傳到城市每個角落。
青島市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作起步早、基礎牢,歷經20年積淀,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各行各業創建培育了67家環境教育基地。其中,有8家單位被列入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實現了開放種類全覆蓋。近年來,圍繞世界水日、六五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點紀念日,組織各設施開放單位開展開放活動200余場(次),吸引了400余萬人(次)青少年和熱心市民參觀體驗。
隨著融媒體宣傳時代的到來,青島市把握時機,拓寬信息傳播和公眾參與渠道,加強新聞宣傳及發布時效性,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強化線上、線下聯動,策劃選題,創新形式,形成圖、文、音、畫多角度宣傳模式。突出直觀性、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推動形成了具有“青島特色”的生態環境宣傳模式。
常懷趕考之心,勇于尋求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進行時,沒有休止符。青島市將勇于找差距、看不足、想辦法、解難題,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下一步,將繼續聚焦群眾身邊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做到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實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件工作一件工作落實,不見成效決不收兵。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更嚴要求抓好中央、山東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穩中求進,提質增效,不斷筑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態環境根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