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7-31 13:37:07
原標題:烽火光影中的紅色戀情
來源:解放軍報
在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中,有許多同時講述了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在敘述這些“紅色戀情”時,“紅色”始終是主題和主導力量,“戀情”則服從于革命進程,體現出強烈的革命性。在這些影片中,愛情在烽火硝煙中盡顯血色浪漫。
一
在革命歷史題材故事片中,革命者之間的愛情多是在革命過程中產生,相同的革命志向與生死未卜的斗爭環境,成為培育“紅色戀情”的土壤。
1959年,《戰火中的青春》上映。烈士之女、區小隊長高山女扮男裝參軍,被派到青年英雄排擔任副排長,與排長雷振林發生爭執。一次戰斗中,雷振林被敵人包圍,高山冒險營救,身負重傷。雷振林探望高山,才得知她是女兒身,由衷欽佩。部隊將開拔,雷振林將心愛的指揮刀送給前來送行的高山。高山深情叮囑他常寫信來,她等他勝利的消息。影片展示了出生入死的青年軍人之間純真的戰友情與同志情,朦朧的愛情也在戰火的洗禮下盡顯珍貴。
在一些取材于史實的影片中,也有不少講述地下黨員假扮夫妻掩護身份,逐漸產生真摯情感的故事。
1958年上映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以烈士李白及其妻子裘慧英為原型。影片講述了延安解放區電臺政委李俠喬裝商人,與上海地下黨指派的紗廠女工何蘭芬假扮夫妻,進而潛伏上海開展地下情報工作。形勢日趨嚴峻,二人相互扶持。隨著一份份重要電報發至延安,愛情之花悄然綻放,二人也從“假夫妻”變為“真相愛”。生死關頭,李俠發出最后一封電報:“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這亦飽含著對妻子的無盡深情。
“讓這刑場作為我們新婚的禮堂,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我們新婚的禮炮吧!”1980年上映的《刑場上的婚禮》中,刑場作禮堂,槍聲作禮炮,木棉作禮花,男女主人公面對敵人槍口毫無畏懼,在生命最后一刻舉行婚禮。電影中兩位烈士的原型是共產黨員周文雍與陳鐵軍。片中,中共廣州工委書記周文雍受黨組織委派,與中共廣東區委婦女委員會委員陳鐵軍假扮夫妻,在廣州建立秘密聯絡點,傳達黨的指示。影片并未在二人情感上過多著墨,而是側重于展現二人在殘酷現實中所進行的革命斗爭,但恰恰是出于對共同理想的追求,他們才在險惡環境中收獲了純真高尚的愛情。
上述影片延續了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相守”的敘事模式,將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放在革命故事之后展開,貫穿“革命是愛情的底色”這一敘事準則,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二
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紅色戀情”扎根于堅實的歷史根基上。革命在劇情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所發生的愛情故事也是革命故事的一種補充。先戰友,后愛人,共同的信仰是男女主人公產生愛情的心理基石,其次才是兩廂廝守的個人愿望。
1957年上映的《柳堡的故事》中,副班長李進與二妹子的愛情故事從二妹子想參軍開始。她向李進打聽新四軍女兵的情況,向往革命的熱情便是她愛情的序曲。革命是他們相識相知的前提,也是相戀相守的心靈慰藉。正是懷揣著革命終將勝利的信念,即便部隊出征歸期未定、柳堡的斗爭日益殘酷,李進與二妹子也能夠堅守著這份情感。重逢之日,曾經青澀的小戰士、小姑娘已成長為優秀的軍人、黨的好女兒。李進朝著船上的二妹子高呼:“田學英同志!”這聲“同志”,便是最動人的愛情贊歌。1963年上映的《紅日》中也有類似情節。部隊即將北撤,阿菊向丈夫楊軍表達想要參軍的意愿,但綜合考慮后,她還是留在家鄉和鄉親們一起斗爭。不料,家鄉淪陷,阿菊翻山越嶺從蘇北抵達山東解放區,再次堅定地告訴丈夫:“我一定要參軍!”最終,她成為一名衛生員,如愿成為丈夫的親密戰友。
《紅日》中“阿菊尋夫”展現的是革命感召下對愛情的追隨,而1974年上映的《閃閃的紅星》則體現出共同奮斗目標指引下對愛情的堅守。冬子父親潘行義隨紅軍主力部隊離開當晚,向冬子媽描繪了革命勝利的光明前景。這樣的美好愿景支撐著冬子媽帶領群眾與惡霸地主胡漢三斗爭。她始終堅信映山紅開遍時,紅軍定會回來。在她心里,潘行義既是丈夫,也是革命指路燈。兩人雖分隔兩處,但有“黨”這條線牽引著,冬子媽對丈夫的思念升華為對黨的忠誠。
在這些影片講述的故事中,險惡艱辛的戰爭環境,孕育了攜手并肩的革命情義。愛情的火種在革命的炮火中被點燃,愛意也在并肩作戰的過程中愈發濃烈。
三
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首要主題是革命,其中的愛情故事不能脫離主線獨自演繹,也不能將其作為生死攸關戰場上相對平靜舒適的“世外桃源”。因此,電影在平衡革命者信仰與個人情感關系時所采取的方式,常常集中表現他們悲痛的“離情”,而非戀人之間的纏綿恩愛。
1963年上映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描繪地下交通員銀環與游擊隊政委楊曉冬的愛情時,著重渲染了他們的兩次離別。由于楊曉冬的母親被叛徒出賣,銀環在焦急中不慎暴露了與楊曉冬的接頭地點,導致楊曉冬被捕,眼睜睜看著楊曉冬被敵人抓走。對銀環而言,楊曉冬既是革命領導,也是愛慕對象,所以楊曉冬被抓意味著她要承受革命事業與個人情感上的雙重痛苦。第二次離別則是爭取敵團長關敬陶成功后,楊曉冬要奔赴新崗位。落日余暉下,楊曉冬在郊外與銀環道別,銀環握著兩人的定情信物深情地望向楊曉冬遠去的背影。堅毅忠誠的革命信念與含蓄婉約的真切愛情,在離愁別緒的襯托下更加感人。
《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離情是綿長細膩的,1965年上映的《烈火中永生》則展現出革命者悲壯的“死別”。江姐上華鎣山傳達上級指示,也將與久別的丈夫團聚。在進山途中,江姐看到的卻是丈夫被砍頭的布告。雖與愛人陰陽永隔,但江姐把滿腔悲痛轉化為對敵人刻骨仇恨,以愈加堅毅的信念投入革命洪流,用生命譜寫了“紅色戀情”中悲壯的篇章。
愛人離別是這些影片中令觀眾動容的情節,與歷史情境也是吻合的。在漫長的革命歲月里,革命者們將離愁別緒轉化為奮斗動力,即便失去摯愛,也保持鋼鐵意志,隨時準備與敵戰斗。
四
在完成對革命主題的闡述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后,有些影片還運用想象設計團圓結局:革命勝利時刻,革命戀人重逢,喻示著他們的愛情與生命重獲新生。
1980年上映的《今夜星光燦爛》,以走投無路、準備尋死時被解放軍戰士小于救回的玉香的所見、所聞、所感為主線,對戰爭與愛進行了細膩描繪。玉香與小于之間的情意通過一個饅頭、一個眼神以及數次欲言又止予以呈現。遺憾的是,直至小于犧牲,玉香也沒能等來那句表白。電影以夢境形式給這份感情補上了一份圓滿結局:在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玉香身著鳳冠霞帔與小于拜堂成親,并接過了連長贈予的軍裝。片尾,歷經戰火錘煉的玉香成長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燦爛的星光下,小于走來,莊重地向她敬了一個軍禮,深情盡在不言中。
1998年上映的《紅色戀人》片尾,早已犧牲的靳與難產而亡的秋秋雙雙走在慶祝上海解放的秧歌隊里。他們身穿解放軍新軍裝,揮舞著紅綢帶,與上海民眾載歌載舞歡慶勝利。影片采用想象式表達,給逝去烈士以圓滿幸福的結局,寄托著觀眾對先烈的無盡崇敬,“浪漫”結尾使得烈士品格在影片敘事中得到升華。
身死卻精神不滅,是這類影片獨有的浪漫,是一種被融入宏大歷史情感中的浪漫。影片中,主人公們以無限忠誠,將自己寫進紅色歷史。
總的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在敘述“紅色戀情”時,結構上延續著相識相知、相戀相守、生離死別、勝利重逢的基本樣式。在講述革命歷史故事的同時兼顧觀眾審美期待,使得“紅色戀情”成為紅色經典影片中的動人篇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