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2-08-24 09:10:08
原標題:減負與激勵并行 讓科研人員迸發更大創新活力
來源:科技日報
【領航定向的十年】
◎本報記者 付麗麗
“這些措施直擊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實際問題,敢于觸碰科研體系內存在的頑疾和‘硬骨頭’,極大地減輕了‘不合理負擔’,讓我們能輕裝上陣,潛心科研。”談起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減負行動3.0),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明既激動又興奮。
身為青年科研人員,徐曉明深知“青椒”們面臨的壓力。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減負行動3.0直指給青年科研人員造成壓力的痛點和難點,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多次強調要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十年,科技人才政策和相關科技體制改革都是圍繞著激發科研人員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展開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何光喜說。
何光喜長期從事科技評價、人才激勵政策的規劃研究工作,在他看來,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這是所有科技人才政策的基礎。如今,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已成為廣泛共識。
激發活力 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只有為人才在創新活動中長期遭遇的無奈與困境“破題”,才能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首先要簡政放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這也是近年來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主線之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芳說。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科研領域擴大自主權改革的破冰之年。
這一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在項目預算調整、勞務費用管理、間接費用管理、結余經費使用等五個方面賦予單位一定的自主權。
2015年,全國人大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若干規定》,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它們被稱為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等,形成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四梁八柱’。”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說,通過擴大高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完善績效獎勵及稅收優惠制度、下放國有資產管理權等政策,積極鼓勵科研人員創造高質量、高價值知識產權,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了《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對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作出全面安排,構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科技成果轉化性收入的“三元”薪酬體系。
系統部署,讓改革紅利實打實地落到科研人員的手心里。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堅守十余年,攻克了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的國際難題。2019年,他的發明專利獲得5.2億元轉讓費用,團隊獲得80%的獎勵,約4億元。根據科技人員因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繳納稅款的相關政策,團隊一下子少繳7000多萬元稅款。
分類評價 破除“四唯” 改革全面發力
拆藩籬、涉深水、蹚新路、亮硬招、見實效,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持續向縱深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活力從何而來?需要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創新潛能,更要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只有樹立好評價風向標,才能畫好創新同心圓。”何光喜說。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何光喜表示,“三評”改革,簡單說就是解決我國機構、項目、人才評審評價中評什么、誰來評、怎樣評的重大問題,是眾人矚目的熱點,也是改革瞄準的痛點。改革意在構建科學、規范、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拒絕“帽子多”、避免“一刀切”,讓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
梁正表示,“三評”改革旗幟鮮明地提出開展分類評價, 也就是干什么、評什么,而不是以前的“一把尺子量到底”,這更符合科研規律。
隨后,清理“四唯”專項行動出臺,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SCI至上”等不良導向的硬招、實招頻出,“破四唯”“立新標”深入人心。“我國這一輪科技評價改革與國際上科技評價改革的趨勢相一致,并且力度更大。”徐芳說。
簡除煩苛 為科研人員松綁解套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人才活力從何而來,如何更好人盡其才?唯有改革。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說到了眾多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
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一直在進行。
2014年3月,科技界熟知的“11號文”——《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設立績效支出、簡化預算編制和調整程序等多項舉措,旨在把財政科研經費切實用到“刀刃”上。
2016年7月,《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發布,為科研人員松綁解套,下放預算調劑權限,買“醬油”的錢可以用來打“醋”了。
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就是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再次強調簡化科研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
與此同時,“減負”行動也在持續發力。2018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項行動(減負行動1.0),直指“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突出癥結;2020年10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減負行動2.0),到如今的減負行動3.0,改革走實走細,深入肌理。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需填報的表格由57張精簡為11張,科技計劃項目已實行不超過5%比例隨機抽查機制,科研管理更高效,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投身科研……
“為科研人員簡除煩苛、加油鼓勁,讓他們有成就感、獲得感,也是科技體制改革一以貫之的目標。”何光喜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深化改革依然在路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