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5-18 11:09:05
原標題:聚焦重大考古發現與前沿研究成果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聚焦重大考古發現與前沿研究成果
來源:人民政協報
日前,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這一主題,進行主題報告和研討。
知古鑒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作為中國考古學界具有國際文化影響力的高端學術論壇,“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已于2017、2019年在鄭州成功舉辦兩屆,成為最新考古發現、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優秀平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此次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共有全國各地50多家文物部門、考古科研機構、高校代表參會,共有12位專家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重大考古發現與研究進行報告和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重要遺址的最新重大發現、前沿研究成果、多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等,異彩紛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論壇上表示,100多年來,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篳路藍縷、不懈努力,為中華文明探源獲取了豐富的歷史考古資料和理論研究成果,為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作出了重要貢獻。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代表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為當代學者知古鑒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人類歷史研究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道路及其特點等問題,不僅是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世界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星燦表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縮影。包括文明起源階段在內的眾多遺址,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理應加以充分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未來,考古工作者將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推動關于文明起源研究的田野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加大對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全面促進考古成果面向全社會的科普和宣傳。
展示交流:呈現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鄭州商都書院街貴族墓地確認是一處中商早期具有‘兆域’性質的貴族墓地,這對于晚商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兆域制度、貴族陵墓喪葬體系而言具有明確的開創性。”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黃富成表示,M2是鄭州商城目前發現的級別最高的貴族墓葬,其出土青銅器是鄭州商城內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組合最完整的,為青銅器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出土的金質覆面為探討西南地區三星堆黃金面具文化的來源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這在早、中商文化的研究中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遺址連同其附近的多組夯土建筑基址,填補了鄭州商城內城東南聚落結構形態的空白,在夏商文明演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徐姚遺址地處山東腹地,遺址核心區域總面積約400平方米,有火塘3處,呈品字形分布,圍繞火塘發現遺物1000余件,以動物骨骼為主,陶片、陶塑次之,是國內出土早期陶片數量最多的遺址之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人類遺存發現的空白,為認識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提供了關鍵證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益超在簡述徐姚遺址的考古收獲時表示,該遺址內紅燒土遺跡反映了古人從適應自然走向改造自然的重要跨越,為農業起源過程中的人類行為、技術選擇、生態位構建及景觀變遷及社會組織模式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館員趙戰護講述了河北尚義四臺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的基本情況。據了解,四臺遺址是近年冀西北地區發現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較好、包含舊新過渡時期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臺遺址反映出來的區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國北方區域考古學文化的認識,將燕山南北和西遼河流域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大的文化區——燕遼文化區,或稱之為北方文化區。不僅填補了燕遼考古文化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為解決農業起源、文化譜系、人類群體從流動性向定居形態轉變、草原絲綢之路形成與發展等系列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凌家灘遺址是一處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證明核心區經過大規模人工營建,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代表的大型高等級公共建筑的發現,深化了對凌家灘聚落布局的認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張小雷在對安徽凌家灘遺址及其近年來的考古新進展介紹時表示,以鉞為主要物品的大型儀式活動遺跡以及玉石器、石雕殘塊的出土,豐富了對凌家灘文化內涵和信仰體系的認識,對研究中國史前用玉制度及對歷史時期禮制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作為同時期長江流域最大規模的區域性中心聚落,凌家灘在各地文明化進程中處于領先地位,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黃土高原上具有都邑性質的大型中心聚落。遺址僅九臺及環壕圍繞的核心區就有約30萬平方米,九臺之內有數千平方米的中軸對稱、布局嚴整的宮城,5000年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夯土墻宮殿式建筑,還發現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和大量的炭化水稻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張小寧表示,南佐遺址白陶、黑陶、綠松石、朱砂、雙腹盆、圜底缸以及大量水稻等的發現,表明南佐和長江中游、海岱地區甚至更南方廣大地區存在廣泛聯系。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沿外城墻、內城墻、中心臺城逐步降低到入黃河口處的線性布局,以及處處把關層層設卡小心設防的城門系統,還有背靠黃河面向東方的指向性,強烈表明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重要關口和屏障。特別是其東門址對稱布局的雙甕城設施,是目前為止所見史前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最為嚴密、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套門址系統,開創后世黃河流域雙甕城設計的先河。”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館員張光輝表示,遺址占據河套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鍵要道,規劃嚴密的設防系統,再現了兩地文明主體之間存在的互動現象,是揭示中華早期文明交流互鑒和展現以中原為中心歷史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陜西西安太平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太平村東側,是一處大型文化聚落,面積不小于100萬平方米,年代約為距今4150-3700年。遺址由東、西并列的兩個環壕構成,其體量相近,時代相同,這種獨特的聚落形態,系客省莊文化首次發現。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關中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龍山時代環壕聚落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慶表示,太平遺址的新發現彌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核心區域文明化進程探索的薄弱環節。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的密切聯系表明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了關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
“200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先后對新砦城址、大型建筑、宮殿區進行發掘,在遺址年代、遺址級別、多學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2000年至2021年發現銅器材料17件,為研究早期銅器的形成與傳播提供了重要材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表示,新砦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之一,其脫胎于龍山文化晚期之中,繼承創新融合。新砦文化在銅器制作、禮樂建制、宮城設施、文化藝術上具有諸多開創性,是當時先進文化的代表,在中原龍山文化走向沒落之際,作為新興勢力為夏王朝全盛打下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的布局。遺址新發現東西向和南北向大道各一條,與此前在中心區發現的兩條東西向大道和兩條南北向大道,構成了多網格的布局形態,是二里頭都邑布局探索的一項重大突破。二里頭都邑嚴格方正的都邑規劃制度、宮城宮室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結構,以及青銅禮樂制度等多種文化、政治制度和模式,被商周王朝繼承,為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礎,并被后世延續發展。同時,二里頭都邑的這種布局,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邑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有益參考。
“西吳壁遺址位于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遺址揭露出豐富的史前及夏商周等時期文化遺存,其中以商代墓地的發現最為重要。西吳壁墓地的發現填補了晉南地區以往不見二里崗下層階段商系墓地的空白,為研究商代墓葬制度的源流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田偉在對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研究中發現,墓地出土青銅器種類豐富,與之共存的陶器時代特征明確,為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斷代確立了可靠的年代標尺,將極大促進早期青銅器領域學術研究。
“2021-2022年,新探明并確認兩個圍溝,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外圍,未見圍溝與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疊壓或打破關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圍溝和祭祀坑的現象,東圍溝東、西段的北端偏向東,與殷墟發現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綜合多重因素可知,兩個圍溝與商王陵園有明確關聯關系,屬于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以往考古發現所見鳳翔秦雍城南的春秋時期秦公陵園,在各組秦公大墓周圍有隍壕,殷墟王陵區陵墓隍壕的確認,將此規制上推到商代晚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在對2021-2022年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考古新收獲進行研究中發現,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西頭遺址是目前涇河流域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商周時期遺址,為區域考古研究打開了新局面。從目前考古工作來看,西頭遺址發現的西周大型城址、圍溝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無疑顯示了該遺址的高等級特征,遺址商周遺存具有內涵豐富、時代延續長、聚落規模大、墓葬等級高等特點。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工作,拓展了涇河流域先秦時期考古研究的新局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豆海峰通過對出土遺物的類型學比較,并結合碳十四系列樣品測年,建立起了從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為區域文化演進提供了重要標尺,為探索周文化起源與早期發展提供了新基點。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研究館員顧萬發表示,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圍繞著中華民族形成與起源這一重要主題,進行了跨學科、多領域、多維度的交流和研討。在本次會議中,呈現出最新的考古發現,其中很多是重大的學術問題,對填補空白、推動考古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