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12-26 09:18:12
原標題:養老護理員:“銀發浪潮”下的新興職業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養老護理員:“銀發浪潮”下的新興職業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范語晨
養老護理員張銀珍剛照顧李奶奶吃過午飯。她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李奶奶已經90多歲了。平時給老人做飯要特別注意,單是軟爛還不行。“得有營養,還要換著花樣做。”
張銀珍是陜西渭南的一名農民,十年前到西安未央區務工。今年4月,在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聯合新華網開展的“蓄力向上,致敬新時代最美家政人”故事征集活動中,張銀珍入選全國 100位“最美家政人”。
近年來,老年人照料者越來越被看見、被重視。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不斷走向職業化。
張銀珍表示,“不知道還能干多久”,畢竟自己已經65歲了。
職業化:“術業有專攻”的老年人照料
養老護理員成為國家認定的新興職業,是新世紀到來之后的事情。
2000年3月,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的規定》,當年7月1日起,養老護理員等90個職業被正式列入“持職業資格證書就業的工種(職業)目錄”,養老護理員首次出現在國家部委相關文件中。2005年和2015年分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養老護理員均列其中。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教授彭希哲告訴記者,養老服務職業化是人口結構變化下的必然趨勢。“傳統的老年人照料者多為進城務工的中老年農村女性,這部分勞動者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退出勞動市場。而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年輕人職業選擇的多樣化,養老服務的勞動力供給嚴重不足。”彭希哲說:“因此,將老年人照料勞動職業化、訂立標準,給從業者職業發展和晉升的空間,是擴充這部分勞動力供給、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必然選擇。”
同時,彭希哲表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也是推動養老服務不斷走向專業化的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下老年人的收入層次、受教育水平都比上一代人有顯著提高,他們對老年生活的期待、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層次也更加豐富,呼喚著更加精細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做養老護理員十年間,張銀珍不斷加深對老人需要的理解,也修煉著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刮胡子、剪頭發、做飯、洗澡、擦身……”這些活兒張銀珍都已經非常嫻熟。
同時,掌握一定的醫學常識,在日常照顧中考慮到老人常出現的身體問題也很關鍵。“褥瘡是老年人容易得的病。但如果清洗、翻身做到位就能避免,老人也不用總去醫院折騰了。”張銀珍說。
除了身體的衰老和疾病,由于缺少陪伴,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常常得不到滿足。張銀珍告訴記者,陪李奶奶看電視,跟她聊天都挺重要。當李奶奶和子女鬧脾氣、出現小矛盾時,她也總是耐心地寬解老人。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室主任王莉莉表示,養老護理員所需要的技能是多維度、綜合性的。“首先是專業的照護技能,這是養老護理員最主要的職業技能,其次要具備與老年人溝通的技能,包括要遵守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此外,由于這項工作壓力較大,還要具有自我心理調試的技能。”
缺口:養老服務的社會價值感有待提升
“我們班15名同學,現在只有5人做養老服務工作,其余的出國深造或轉行了。”劉媛是一名“90后”,她從山東濰坊護理職業學院畢業后,在山東省濱州市社會養老服務中心做養老護理員。劉媛坦言,自己熱愛這份工作,卻也經常感受到社會偏見帶來的壓力。
據統計,我國目前僅養老服務機構就需要養老護理員至少200萬名。與此同時,居家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也是絕大多數家庭和老年人的選擇。在2022年民政部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據調查,我國空巢老年人占比目前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大量老年人面臨著居家養老的生活不便或困難。”
而截至2021年,我國現有養老護理員為50多萬名,供給缺口依然巨大。正如劉媛所說,長期以來,養老護理崗位存在著勞動強度大、薪酬低、缺少認同感的困境。
“目前從事養老護理員職業的依然以年齡層‘4050’、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人員居多,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王莉莉認為,這是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照顧老人,特別是照顧有各類慢性病和身體機能問題的老人,對照顧者的體力、耐心和愛心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從業者的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然而,目前社會大眾對于養老護理員的尊重程度,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度,相對還比較低。”王莉莉說。
為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緩解人才短缺困境,2017年,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認定取消,養老護理行業不再需要“持證上崗”。2019年版《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標準》放寬了養老護理員的入職條件,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具體舉措,包括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政策扶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相比,依然需要不斷發力。”王莉莉表示。
如何破解“人難招、人難留”的困境?王莉莉認為,“首先要讓全社會更了解這個職業,提高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認可度。”
同時,職業發展與待遇提升須進一步發力。目前,多地都出臺養老護理人才優惠政策,例如河南省確定17個省級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基地,明確提出要對養老護理員人群落實相應的入職補貼、培訓補貼、工齡補貼,包括給予一些住房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相應的待遇。
王莉莉充分肯定了上述政策的導向,她建議,“要進一步提升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和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在子女上學、薪資待遇、租房優惠等方面,可考慮向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適當傾斜。”
破局:著眼“銀發經濟”全產業鏈培養職業人才
彭希哲認為,在發展“銀發經濟”的大背景下,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也是緩解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拓寬養老服務人才職業前景的關鍵。
彭希哲說:“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依托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推動智能化和老齡化的融合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例如,未來機器人技術、ICT、遠程醫療、智能產品的不斷開發成熟,不僅能豐富老年人的需要,也能大大提升養老服務的效率,減輕養老護理員的勞動負擔,從而使得養老服務所需的人才層次更多元、更有活力。”
同時,彭希哲認為,也應從“銀發經濟”全產業過程的角度考慮,培養養老護理員等養老服務新職業的未來人才。“首先,要針對老年人多樣的照料需求,完善技能培養和學位培養兩種路徑,并不斷細化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層次,使服務與需要的匹配更精準。”
彭希哲建議,從“面向人的服務”整體視角來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我們在實踐中不難看到,月嫂、母嬰護理師等服務與老年人護理所需的職業素養之間,存在一些相通之處,歸根結底是面向人的服務。因此,養老服務的人才培養可以著眼人的生命全過程以及全產業鏈的需求來統籌資源,開發系統性的人才培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