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12-26 09:12:12
原標題:“公益強生態” 助力廢棄物管理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公益強生態” 助力廢棄物管理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王琳琳
在垃圾分類的最后50米,除了社區和公眾,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社會組織。他們或開展廚余堆肥,或呼吁減塑、減少食物浪費,推動可回收物回收,以各種特有的方式推動生活廢棄物管理走向深入、細致,為助力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社會組織具體在做什么?發揮了哪些作用?又面臨哪些挑戰?近日,由萬科公益基金會資助,北京沃啟公益基金會出品的《生活廢棄物議題社會組織行業掃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第四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線上發布,全面呈現這一領域中社會組織的發展狀況、面臨的挑戰和需求,希望進一步構建“公益強生態”以助力廢棄物管理不斷取得良好成效。
社會組織在生活廢棄物管理領域發揮不可替代作用
在青島,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社區堆肥為抓手,開展社區垃圾減量分類教育,聯合多方推動建立“社區堆肥北方區域推廣中心&城陽社區廚余堆肥培訓推廣中心”,將社區堆肥推廣到全市20多個小區;
在廣州,“擺脫塑縛”通過發布報告、舉辦論壇、政策建議等方式,推動循環重復使用模式在快遞、外賣領域推廣應用,減少一次性塑料包裝。
事實上,還有很多本土公益組織在全國各地默默耕耘,將生活廢棄物治理作為組織核心業務或重要議題之一,并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廚余堆肥、可回收物回收、減塑、減少食物浪費等相關項目或活動,在生活廢棄物議題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報告》團隊將研究對象投向這些社會組織,通過問卷調查、文獻綜合、深度訪談等方式,調研了106家相關組織,發現環保組織和社工組織已經成為生活廢棄物管理的核心力量之一,并且隨著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制度的頒布實施和行業資源的驅動,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介入生活廢棄物議題中。
《報告》指出,“2017年—2019年是垃圾分類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最大的3年,社會組織開始以集合和系統的視角發力探索解決路徑和方案。2018年新介入生活廢棄物議題的社會組織有24家,2019年有16家。2020年、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等原因,新介入的組織數量有所減少。”
“環保組織長期關注垃圾分類和生活廢棄物議題,從環保議題延伸到生活廢舊議題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社工組織則是因為垃圾分類議題具有環保和社會治理的交叉屬性,在政策和資源的引導下也進入議題當中。”北京沃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付濤介紹說。
《報告》還發現,當前社會組織發展的另外一個特征是,社區社群是社會組織的行動主場。調查發現,80%的受訪組織扎根到社區層級,在社區或村莊開展工作,與基層民眾接觸比較緊密。而如果僅看社工組織,則有97%以社區為主要服務層級。
付濤認為,社區適合內生力量的培育以及多元共治的推動,同時還有助于社會組織設計參與性高、體驗度高的場景和方式,推動公眾持續參與,如廚余堆肥、社區花園等,是參與生活廢棄物管理的很好切口。
源頭減量和循環再生受關注最高
雖然都在關注生活廢棄物,但是不同社會組織關注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根據廢棄物管理優先順序,即預防產生、源頭減量、循環再生、材料的回收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五個層級,《報告》研究團隊對不同社會組織的關注對象和重點進行了調研。
《報告》發現,調研涵蓋的100多家社會組織在關注生活廢棄物議題時,細分度高,且覆蓋了廢棄物管理的五個層級,其中,源頭減量和循環再生的關注度最高。
數據顯示,55%(58家)和84%(89家)的受訪組織關注到預防產生和源頭減量,88%的受訪組織(93家)重點關注循環再生階段。
《報告》認為,這說明社會組織注意到了預防產生的重要性,但是其中大部分社會組織是在宣傳倡導活動過程中涉及到這兩個細分議題,真正能夠形成干預方案的組織數量較少。
而關注循環再生階段的社會組織較多,《報告》認為,這與政府部門加大對垃圾分類資源投入,相關社會資源也加強廢棄物循環再生領域投入有關。
此外,關注能源化利用和末端處理的組織占比很低,分別僅有26家和23家受訪組織關注。《報告》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個議題與一般公眾距離較遠,且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社會組織可以發揮的空間較小。
更重視對公眾日常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但針對生產者責任較少
為了實現生活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社會組織在切入相關議題時,采用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做公眾教育倡導的,有參與一線實踐的,有提供平臺網絡支持或資金支持的。
那么,這些工作手法大致有哪些?社會組織起到了哪些作用?
《報告》梳理發現,社會組織在垃圾分類議題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有公眾教育倡導、一線實踐、政策倡導、平臺網絡支持、技術支持、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知識生產研究與咨詢、公眾監督、資金支持以及其他等。
而在預防產生和源頭減量的細分議題上,受限于組織專業能力和可觸達的資源和人群,社會組織針對消費者端的公眾倡導較多,而針對生產方的廢棄物預防產生議題,如生產者責任、優化產品設計壽命和環保材料使用等方面的社會組織數量較少。
但是,這些針對生產者責任的組織,如擺脫塑縛,展現出更強的專業性,在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議題的關注度超出了研究團隊的預期。《報告》發現,58家關注“預防產生”的組織中,關注“零廢棄和可持續生活”的組織數量最多,占比超過90%,其他關注度較高的細分議題還有負責任消費、減少包裝物和反對食物浪費,均有60%以上。
《報告》認為,這些特征一方面呈現了社會組織良好的議題認知,同時從行業經驗上判斷,其中大部分組織在議題推動上還處在宣傳教育和公眾倡導階段。
綜合來看,當前關注生活廢棄物議題的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專業化,并且初步形成了包括平臺網絡、技術支持、行業發展、人才培養以及知識生產和研究等在內的行業生態。
在“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當前社會組織關注的廢棄物議題與可持續社區、自然教育、志愿服務、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等議題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為將來有效結合與推動提供了探索基礎。
此外,當前關注生活廢棄物議題的社會組織數量和資金量顯著提升,但是,總的來看,組織發展依然面臨資金不足、缺少議題拓展空間、團隊專業性、穩定性不足等問題,且有關學術支持也十分欠缺。
為推動社會組織加強對生活廢棄物議題的關注,繼續提升其參與專業性,進而推動相關環境問題的改善,《報告》建議,社會組織要找準定位,主動作為,發揮自身在公眾動員、理念倡導、資源協調、賦能支持與實踐模式創新中的優勢作用,與政府、企業、社區、學術機構等重要相關方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并協力推動。
此外,《報告》還建議,更多基金會等資源方加強對此類組織的關注和支持,回應其專業發展和組織發展方面的困難,進一步推動形成更為有利的支持性行業生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